8月9日22时许,夜色中的兴义万峰林下纳灰村民族文化广场,霓虹、人声、蝉鸣、稻香交织,杨姐坐在竹椅上悠悠喝茶,和友人聊着自己在万峰林的混搭生活,手机不断跳出新消息——“记得留50斤米”“民宿要100斤米当伴手礼”。
8月9日22时许,夜色中的兴义万峰林下纳灰村民族文化广场游客如织,老百姓摆摊卖货。(图/钱星星)
杨姐叫杨开开,是在万峰林的“收米人”,被游客称为“峰林米管家”,不仅用相机定格喀斯特峰林,还用一袋袋大米、一份份土货,让更多人带走了这片土地的灵魂。
2023年,杨姐在下纳灰村租下身后的三层民房,签下十年租约,开设“峰像”工作室——洗照片、卖相框,主打景区记录游客美好生活的纪念品生意。
杨开开售卖的峰林米。(图/钱星星)
“那时候就想着,万峰林风景这么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又火热,游客肯定愿意带几张照片回去。”但现实很快给她泼了冷水:景区同类店铺扎堆,游客停留时间不长,生意不温不火。“峰像”转行卖酒、代销土特产的尝试同样收效甚微。
直到2024年盛夏,顶楼租客的在杨姐店里买特产时随口提了句:“万峰林蛋炒饭这么火,本地大米又这么香,咋不卖米?”这句话像颗种子,在杨姐心里生了根。她开始走村串寨,发现万峰林下纳灰、万福村所产大米颗粒饱满、黏性足、品质稳定,煮饭时满屋飘香,村民大多自产自销,缺乏稳定销路。
杨开开在朋友圈分享万峰林纳灰村老百姓晒米日常。(图/钱星星)
2024年7月,杨姐收了批散米,试着在朋友圈发了条卖米信息,配文“峰林新米,平价配送5元/斤”,注明“加好友,一年有新米”,附赠“吃米指南”。
没想到,第一条订单就来自深圳游客,对方直接要了100斤米。随后,口碑逐渐在游客群体中传开:有人专门驱车来买米,有人回城后反复回购,更有商铺、民宿主批量采购给客人伴手礼。
因品质好、发货稳定、善于琢磨,杨姐火速“混”成了物流公司VIP客户。“米商、老百姓只管把米交给我们,剩下的打包、代发都不用愁。”扫码杨姐的平价配送方案可见:代发省内约1.2元每斤,省外大部分地区约1.5元每斤,偏远地区2元每斤。她还开发出“民宿定制服务”:为客栈提供1斤米+1元成本的礼品包装方案,既满足游客伴手礼需求,又帮助民宿提升服务附加值,让万峰林大米快速突破地域限制。
万峰林的稻田。(图/钱星星)
“万峰林的米一年大约有十万吨,我这一年卖了上万斤大米和上千斤刺梨干,80%以上是外地人,散客回购最多的买了300斤米,真的太有成就感、太幸福了。”杨姐笑着透露,卖米也交了不少“学费”,“要会收米,分得清好坏,也要会保存,还要能搞定物流,会各种包装。”
更关键的是,杨姐坚持“三不原则”:不收陈米、不掺次米、不压价收购,只为让万峰林大米真正走出大山。“好山好水好米,我少赚点,老百姓多挣点,我的米源也更稳定,客户也更有口福。”
今年万峰林格外火热,每天都接到买米客户的好友申请,散米带着其他土特产订单量激增,让杨姐直感慨贵州山货被看到了。
万峰林的金黄水稻。(图/钱星星)
“游客来万峰林,要的不仅是风景,还有‘带得走的山水和乡愁记忆’,万峰林的山货不愁卖。”在她看来,万峰林的自然生态、国家级超高产水稻试验示范基地、乡村旅游重点村、400多家民宿,精心设计的农民丰收节、稻田艺术节、万峰林马拉松、蛋炒饭千人品鉴文体旅活动,串联起的稻田抓鱼、福字拓印、稻田认养、非遗传承等体验项目,都是每袋米、每粒果“会说话的名片”。
“下个月又要开始收米了。今年想换个方式卖米,试试能不能让游客有更多渠道了解万峰林,购买纯正的万峰林油丝米。”夜色中,杨姐望着峰林,计划着收米、装修、推广、包装、品牌等事宜,手机屏幕亮起新好友申请——又是一个想带米回家的游客。此刻,她忽然想明白:最好的镜头或许不在相机里,而在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懂得中。
万峰林老百姓丰收水稻。(图/钱星星)
当游客离开村口,杨姐起身收拾茶具,开始打包订单,米袋堆成的“小山”旁,相机静静立着,见证着这个充满诗意的转型:曾经试图用镜头定格风景的女子,如今把风景装进米袋去向远方。
水稻年年生长,米香飘出峰林,亦是乡村振兴的未来。
在从“卖风景”到“卖体验”再到“卖生活方式”的升级中,杨开开们证明:当城市消费需求与乡村资源对接,一粒米也能成为找到自己“幸福坐标”与“发展密码”的支点。也正如游客留言所说:“在万峰林,每一粒米都藏着‘诗和远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