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模式即将接近尾声
朋友圈一半在晒旅行打卡
一半还在发愁“带娃去哪儿”
但在呼和浩特的图书馆和书店里
正藏着另一种热闹——没有堵车和排队
只有翻书声、笔尖摩擦声
和不同年龄层专注的模样
这里,才是全年龄段的“充电宝地”?
跟着我们去看看——
清晨7点半的图书馆:
队伍排到街角
“你看这队,已经排了这么长!”
内蒙古图书馆的大门要到8点半才正式开启,但早上7点半,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得像条长龙。初中生王旭背着书包站在队伍中间,手里还攥着昨晚没做完的数学卷:“我7点40分到,前面已经有二十多个人了!假期人多,要是来晚了,座位就没了。”
队伍里藏着各种“学习搭子”: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抱着单词本默默背诵,职场人背着电脑包翻看计划表,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家长——李女士怀里的4岁女儿攥着布书蹭来蹭去,“她醒得早,索性带她来排队,这里的儿童绘本很多,孩子特别喜欢。你看,前面奶奶7点半就到了,说要给孙子占个靠窗的位置看书学习。”
8点半一到,大门缓缓打开,人群有序涌入。瞬间,不同区域切换出不同的“学习频道”:一楼儿童区飘起稚嫩的笑声,二楼、三楼、四楼自习室很快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书架间多了许多低头寻书的身影。
中学生的“沉浸式刷题”
空调房里的“比学赶超”
三楼的自习室,简直是中学生的“战场”。刚上高一的小林摊开物理错题本,眉头紧锁地盯着一道力学题,突然抓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嘴角悄悄扬起——解出来了!旁边的女生正对着英语阅读题做标记,荧光笔在书页上划出整齐的线条,偶尔抬头和同桌用眼神交流一句,又立刻埋头投入。
“在家写作业总忍不住刷手机,这儿不一样。”开学就要升入初三的小慧写完最后一道数学题,抬手看了眼表,比平时快了20分钟,“你看周围同学,有的在背文言文,有的在整理历史时间线,连翻书都轻手轻脚的,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
靠窗的位置,几个高中生围坐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化学方程式。“这个配平我总错,你看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对,我昨天也卡在这里了!”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他们的笔记本上,字迹密密麻麻却整整齐齐。
成年人的“充电时间”:
在书页间找回专注的自己
四楼的阅读区和自习室,藏着许多默默努力的成年人。准备考研的江先生面前摊着厚厚的专业书,荧光笔把重点句标成了彩色,旁边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思维导图。“在家要么被孩子缠着讲故事,要么忍不住刷剧,这儿能沉下心来。”他拿起保温杯喝了口热水,眼神又落回书本,“刚才看了两章,比在家半天效率还高。”
角落里,30岁的张女士正对着电脑改方案,手边放着一本《沟通力》。“平时工作忙,趁暑假充充电。”她笑着说,自己特意带了折叠坐垫,“早上送完孩子去兴趣班,就来这儿待半天,既能完成工作,又能看几页书,比在家乱糟糟的强多了。”
书架旁,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戴着老花镜,正逐字逐句读着《呼和浩特史话》,手指轻轻点着书页,遇到感兴趣的段落,就掏出小本子记下来。“退休了没事干,来这儿看看书,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还能跟老伙计们聊聊天。”
书店里的“亲子学习局”:
从低龄娃到小学生的快乐星球
新华书店的三楼儿童区,是低龄宝宝的“绘本天堂”。2岁的乐乐被妈妈抱着,小手胖乎乎地指着《小熊宝宝》里的“洗手”画面,突然拉着妈妈往卫生间跑——刚学会书里的好习惯。“以前带他去游乐场,光盯着他别跑丢就累瘫了。”乐乐妈妈笑着说,“在这儿他能安安静静看半小时,还认识了好几个小玩伴,每天睁眼就喊‘找朵朵姐姐看书’。”
旁边的学习区,小学生们正埋头写暑假作业。赵女士陪着儿子抄生字,男孩写完一页,抬头看看周围认真的大哥哥大姐姐,又低头继续写。“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在这儿看大家都在忙,他自己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几位低龄娃家长凑在一起聊天,话题离不开“图书馆的魔力”:“我家娃在家撕书,在这儿看别人轻轻翻页,自己也学乖了。”“上周看完了《恐龙百科》,他现在见人就讲‘霸王龙牙齿15厘米长’,像个小专家!”
自习室里的“默契”:
没有占座,只有共享的安静
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自习区都透着一种无声的默契。每张桌子都收拾得整整齐齐,没有书包、水杯乱占座的情况,大家都自觉遵守这文明阅读、学习的准则。
“上周看到个奶奶,拿书时特意把椅子轻轻推回原位,说‘别挡着娃娃们过路’。”市民赵女士笑着说,这种自觉比任何规定都管用。江先生也说:“大家都很懂分寸,有人接电话会特意走到走廊,翻书声音大了会自己放慢速度,这种氛围特别舒服。”
谁说暑假一定要去远方?
当晨光落在排队的人群里
当中学生的笔尖在纸上跳跃
当成年人在书页间找回专注
当低龄宝宝学着轻轻翻书——
这里的时光,藏着比风景更动人的成长
不用挤景区,不用赶行程
在图书馆和书店里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
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样的暑假,是不是更有意义?
青橙融媒记者 李娟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