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南京博物院看到了“女士专用卫生间”,成功在3分钟之内上到了厕所,对该院的人性化设置表示赞赏。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回应,由于暑期女性客流量大,使用洗手间的需求相应增加,所以将历史馆通往特展馆的一处男士洗手间暂时改为女性洗手间,特展馆仍设有男厕。这一权宜之计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每到暑假旅游旺季,各大景区、展馆和剧场里女厕所外的长队就成了“独特景观”。不少女性游客不得不精密规划如厕时间,见缝插针排队,甚至被迫“少喝水、憋到最后”,导致其游玩或观赏的兴致被消磨殆尽。这窘境背后,是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实际需求间的脱节:早期公厕设计对性别差异考量不足,厕位比倒挂加剧资源紧张;客流潮汐变化中,缺乏动态调节机制,以致刚性配置难以应对弹性之需。女性如厕不便问题,已成为公共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和痛点。
化解女性如厕难窘境,需从源头着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提出的一项提案引发广泛关注。他建议从设计端改革,规定女厕与男厕比例,以期解决公共场所女厕排队现象严重的问题。今年8月起,正式施行的《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当提高到2∶1”。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设计,新建厕所的科学设计正逐渐形成共识。
也要看到,在现有设计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则需要通过管理的智慧与技术的革新来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南京博物院灵活调配“女士专用卫生间”,是管理精细化、人性化的生动体现。放眼全国,还有不少地方利用技术革新,缓解高峰时期厕位紧张状况。比如,深圳一些公厕已在男女厕位实现1:2的基础上,在男女厕中间设置了“潮汐厕位”,根据实际如厕需求动态调整厕位分配;无锡景区引入智慧公厕系统,通过厕位客流监测大屏实时更新使用状态,让游客少排队,也让管理更精准;广州等地设置无性别厕所,更好地配置公厕资源。期待这样的创新能够被更多地方借鉴和推广。
厕所承载着民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折射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方便小事不可“小视”。期待更多地方从“方便”处着手,于细微处用功,下好绣花功夫,让每一处细节设计和规划都成为提升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的有力注脚。当女厕所前的长队消失,当“方便”真正方便,城市便离民心又近了一步。
来源:交汇点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