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贵州铜仁梵净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以来,便快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今年夏季游客量每日可达8000人。这座海拔2570米的山峰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已成为生态旅游的机遇之山,当地居民也热衷于利用梵净山的生态资源造福自己。尽管梵净山以其佛教寺庙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而这里正通过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方式,让人们无需背井离乡便能在此安居乐业。“这就是大自然给了我们机遇,让我们留在自己的家乡。”梵净山景区主管刘燕说道。
点“绿”成金
“以前,这座山丰富的自然遗产很大程度上未被开发。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优势。”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万钎有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突出了两者相辅相成的潜力。在过去二十年里,这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万钎有说,近年来梵净山的开发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范例——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随着民宿餐饮等服务设施在该地区的兴起激活了整座山蕴含的庞大生态环境价值链潜能,仅2019年至2023年间便累计接纳625万名游客,创造了12.2亿元的旅游收入。2024年,接待了197万游客,较2023年增长了7.2%,创历史新高。“那些在山上生活和耕作的人几年前被重新安置在不远处。这将他们与现代工业联系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万钎有说。
已返乡工作十余载的梵净山景区负责人刘先生身边同事大多来自附近村寨,无论是导游,观光车驾驶员或是环卫工人。50岁的杨胜文是一名当地导游,他在山上工作了20多年,每月收入约5000元。“现在比以前变化大多了,以前每天只有几百人上山,现在随着景区越来越受欢迎,交通方便,来的人也更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梵净山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杨昌方表示,2024年梵净山旅游业年收入同比增长50%,从售票、山地服务到住宿、餐饮,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同时,优秀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企业落地。贵茶集团从当地农民采购茶叶,并在该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钟进说,梵净山周边地区的生态优势提供了生产抹茶的优质原料,公司生产的茶叶都符合国际农业标准。在选择种植基地之前,公司会对土壤质量等环境因素进行严格测试。
持续保护
梵净山绝美风景的背后,是严格遵守着保护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系列措施,故其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管景区倍受欢迎,但仍然利用在线预约系统限制每日游客量,确保不超出生态承载能力。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负责人李海波介绍,为缩短游览时间,最大限度减少野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观光路线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他说:“景区只包括了这座山的一小部分,有了缆车和巴士这样的交通限制,游客流动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限。”此外,景区还计划引入电动车以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还加强了防火措施,并安装了废水处理设施。“游客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只留下最轻的足迹,”李海波说。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7%,是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的家园,包括猴、熊和蛇。其中,黔金丝猴是珍稀濒危物种,而梵净山是其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现在约850只黔金丝猴生活在此。“自然保护区最初建立时,我们意识到山区已经和周围的生态系统隔离开了。”梵净山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石磊说。“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造了生态走廊,帮助野生动物与更广阔的自然环境重新建立联系。”
“没有原始森林的保护,我们不可能发现这些新物种。”自2018年,已在此地区发现了37个新物。李海波说,他们会定期进行环境监测,跟踪空气质量、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此外,梵净山核心区域的所有地表水都符合一级标准,达到中国五级地表水质量系统的最高水平。其优质天然饮用水资源,让农夫山泉落地铜仁,建成了世界领先水平、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天然水生产线,2024年年产值突破10亿元,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
绿色未来
在梵净山西北320公里处的重庆北碚区缙云山也以其如画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在2018年之前,山上的非法建筑和未经授权的农业旅游设施分散四处,对山上2000多种植物和1300多种动物的栖息地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8年,北碚区全面启动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全面清零269宗突出环境问题。为推进生态修复,共栽植了77.5万株植物。通过这些努力,缙云山的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94%增加到2024年的98.6%,负氧离子浓度从1100个/立方厘米增长到1708个/立方厘米。
刘豪是缙云村的村民,他曾从未想过参与管理家中的民宿,梦想着背井离乡。而随着为系统治理缙云山生态环境的乡村生态民宿改造提升项目应运而生,这位29岁的年轻人决定返乡管理起自家民宿。
北碚区聘请了专业设计师,为需要升级民宿设施的村民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解决方案。刘豪说,虽然他家民宿的客房数量从12个减少到8个,但每间房每晚的价格却从100元涨到了500元。“我们的房间在周末和假日都被订满。在旺季,游客通常需要提前一两周预订房间。”他说。
由于年轻居民的迁移,缙云村的人口多年来一直在下降,但现在已逐渐回升。据缙云村村委,至少有五名年轻人从外地返乡管理升级后的民宿。家乡的环境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刘豪下定决心要扎根在家乡。他说:“我不会再离开这里了。”(记者 杨军 李尚仪 侯黎强 编译 罗思扬)
原文见8月14日中国日报旗舰版7版整版、国际版一版图片导读转12版整版。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8/14/WS689d42f0a310b236346f1982.html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