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占据着空间,却很难真正理解空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深刻的空间观念?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空间过于狭窄,缺乏对空间变化的感知,难以理解不同空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碎片化、点对点的游学,无法全面、清晰地把握空间脉络,难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空间认知体系。

今年暑假,我进行了一次为期19天的“大跨度游学”,自驾近万公里,经北京、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跨越了高山、平原、河流、草原、沙漠、戈壁、绿洲和峡谷,见证了传统乡村、后起的工业基地以及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古老的历史遗址与现代文明在不同地理空间中交织,展现了深刻的空间联系。在不同空间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深度的空间体验,空间认知不断重塑和升华。与过去的碎片化游学经历相比,空间观念得到了显著提升。

空间不仅仅是位置、距离、方向、地形、地貌、气候、动物和植物等要素的简单叠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的存在,只有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掌握这些因素,才能形成真正的空间观念。“大跨度游学”方式,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体验多个不同的地理空间,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进行时空定位,真正理解各个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空间观念是时空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时空观念的评价中也强调了“较大范围”空间的要求。通过“大跨度游学”,能够将零散的空间连接起来,打通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更深刻把握空间的形态、位置、结构等变化,动态地、联系地认识空间的演变,进而形成全面的空间认知体系。

“大跨度游学”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差异与联系,避免了单一视角所带来的认知偏差。不仅提升了我们对空间变化的感知力,也帮助我们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空间思维转变。

空间是历史的基本属性,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维度。空间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和视野的扩展,更是将空间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过程。

行程远了,世界就变小了,视野也就变宽了,心境就更广了,空间观念就会得到升华。
“大跨度游学”非常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