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华东地区的版图上,江西似乎总像一位“低调的宝藏玩家”——它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左手牵着浙江的烟雨,右手揽着福建的山海,脚下踩着千年的历史印记。提起江西,人们总能说出一串响亮的名字:婺源的春日油菜花海,是无数人心中的“江南秘境”;庐山的云雾里藏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意;井冈山的红土地记录着革命初心;景德镇的瓷窑里烧了千年的“白如玉、明如镜”;三清山的奇石云海,更是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可就是这样一个旅游资源遍地的省份,却总在经济话题里“隐身”,成了华东地区乃至南方各省中,常被大家忽略的存在。

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向江西,可一说到经济,江西省的“存在感”好像瞬间就弱了下来。作为华东六省一市的一员,它身处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身旁被“经济大省”环绕:东边的浙江有互联网经济的蓬勃活力,福建有民营经济的强劲势头,南边的广东更是常年稳居全国经济第一省;就连西边的湖南、湖北,靠着长株潭、武汉都市圈的带动,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北边的安徽,也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GDP增速不断攀升。唯独江西,仿佛被经济发展浪潮“怠慢”了,经济总量常年在华东地区处于中下游水平。

更“尴尬”的是,连江西的省会南昌,也常常被“忽视”。不少人能顺口说出杭州、南京、广州、武汉这些著名省会的名字,可被问起“江西的省会是哪”时,却总要愣一下才反应过来:“哦,是南昌啊!”这种情况,仿佛成了江西“低存在感”的缩影——在周边省份的光环下,显得格外“沉默”。

有人说,江西的“不温不火”,是因为错过了太多发展机遇。过去,它不像沿海省份能借着对外开放的东风快速崛起;后来,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又因传统产业占比偏高、高端产业布局较晚,没能及时跟上节奏。加上周边强省的“虹吸效应”,人才、资金等资源更容易向浙江、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流动,进一步加剧了江西的发展压力。这种“夹在中间”的处境,让它既没有像西部省份那样获得特殊政策倾斜,又难以在东部强省的竞争中快速突围。

但这并不代表江西没有潜力。近些年来,随着华东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江西正慢慢找到自己的“破局点”:南昌全力打造新能源、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试图在高端制造领域抢占一席之地;赣州凭借稀土产业,成了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基地;景德镇则借着“文创热”,让千年瓷都焕发出年轻活力;就连曾经“养在深闺”的婺源、三清山,也通过文旅融合,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更重要的是,江西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它的绿水青山,正成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康养产业的“金字招牌”。

如今再看江西,会发现它的“低调”里藏着韧性:它没有急于追逐短期的经济增速,而是在守护生态、传承文化的同时,慢慢铺展产业升级的蓝图。或许,它不会像某些省份那样“一鸣惊人”,但这份稳扎稳打的坚持,正在为它积累着厚积薄发的力量。

那么,你来过江西吗?有没有在婺源的古巷里听过雨声,在庐山的含鄱口看过日出?你觉得江西未来能摆脱“低存在感”的标签吗?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愿意再来江西游玩,看看它除了美景之外的新变化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