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笔者驱车前往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太寅村,路过太寅河,沿着小路蜿蜒前行,探寻第一俘虏收容所——大同学园旧址。太寅村位于秦岭北麓,这里依山傍水、蝉鸣如斯,阵阵凉风过后暑热便消除了一半。
大同学园是抗日战争时期设立的第一所日军战俘收容所,最开始设立于西安灵感寺,1939年9月,收容所迁至宝鸡太寅村,在这里,俘虏营变身教学场所,最多时关押教化战俘500多人。
“收容所第一任所长汪大捷先生还住过我家嘞!”太寅村村民张小亥说,我父亲当时在宝鸡县上学,是有为青年,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爱国运动,收容所搬迁村上后,主动邀请汪先生来我家住。
“我们这有几户村民家都住过日本战俘,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战俘临走时,把自制的香皂盒、毛巾等工艺品送给村民作纪念。”太寅村党支部书记兼文保员林韶轶介绍道。“女战俘还抱过汪先生不满周岁的儿子呢,在他的管理教化下,没有一个战俘被处死,即使是逃跑后被抓回来!”退休职工张成德老人激动地说道。
日军战俘之所以和村民们和睦相处,得益于创办人汪大捷。汪大捷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他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坚持教育引导、以德报怨的方针,聘请教育界有识之士任教职员,开设三民主义等科目,对俘虏医病扶伤、改善伙食,组织俘虏纺织毛线、整修校舍、平整操场、开挖泳池,修筑通往宝鸡县城的简易公路等,种种举措让战俘们得到教化、得以改造,在收容所中组建了反侵略战争同盟会,从此开辟了一条管理战俘的新路径,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广传的佳话,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也特此来宝鸡参观此地。
渭滨区博物馆原馆长郝明科曾认真收集、整理大同学园的资料,他曾感慨道:“有战争就有战俘,把战俘囚禁于集中营或收容所,古今中外大抵如此,从没听说过还有俘虏学校。大同学园却是在抗战期间首创的第一所俘虏学校。”
如今,高约2米的大同学园石碑矗立于此。“这块石碑,是2000年汪先生重回宝鸡后亲自题写的,不久后他便离世了,按照遗嘱,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这里,你看这棵柏树长得多精神啊!”张成德说,碑后面的文字是书法家任步武先生所撰写的,尽管旧址建设已不复存在了,但红色历史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抗战胜利后,按照《波茨坦公告》,日俘被全部遣返回国。收容所又恢复成小学校园了,村里不少人在这里念过书,他们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很多人从此走出了大山,而“大同学园”便是塑造他们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通讯员 郭飞)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