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交织中触摸侗族文化脉搏
——探访通道大集文旅综合体见闻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佘瞿成 舒祎
八月的通道,阳光明媚。这座位于怀化南端的县城,是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侗族人在这里依山建寨,临水居住,用歌声交流情感,以木构展现智慧。如今,在萨岁广场旁,一座崭新的“通道大集文旅综合体”已然落成,成为连接侗族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一扇窗口,它集博物馆、大集、科技馆于一体,能让人们全方位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走进湖南侗族博物馆,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在这里达成了奇妙的融合。“共生・共美・共乐”三个主题展区,像三条蜿蜒的时空隧道,引领着人们探寻侗族千年的文明轨迹。
在“共生”展区,侗族祖先的迁徙足迹通过数字化手段生动再现,仿佛能看到先民们穿越崇山峻岭的坚毅身影。“共美”展区里,古老的织锦机旁,一件件侗族服饰与银饰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其中被喻为“背上的摇篮”的侗族背带尤为引人注目,上面的凤鸟纹、太阳纹等纹样精致考究。
“这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传承侗族文化,也表达侗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对自己信仰的追求。”博物馆工作人员陈亚美介绍道。
而在“共乐”展区,复原的侗寨家园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侗家生活场景,农耕用具、生活器皿一应俱全,展现着侗族人民把日子过成艺术的生活智慧。
参观完博物馆,步行几分钟便可以到达通道大集。非遗文创馆里,非遗传承人们正专注地进行着创作,飞针走线织侗锦的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巧手錾刻银饰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传承故事。“游客们可以在‘非遗工坊’里亲手体验,用天然蓝靛染一块方巾,或是制作一件简易的侗族小饰品。”文创馆负责人介绍,每逢节假日,便会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这些非遗技艺。
火塘音乐馆里,时常能听到侗琵琶或芦笙的即兴演奏,身着传统侗族服饰的阿妹用热情的歌声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并递上一碗热乎乎的侗族油茶。
(侗族阿妹为游客表演迎客歌、制作侗族油茶。)
夜幕降临,“火塘音乐会”便热闹起来。篝火点燃,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声在夜空中回荡,人们跟着曲调跳起多耶舞,兴致起时还会加入即兴对歌。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有“以歌养心、以歌代言”的说法,而这样的场景,正是侗族社交灵魂最鲜活的展现。
特色物产馆里,黑老虎水果的奇特外形引人好奇,野生茶油、高山糯米散发着自然的气息。体验区里,不少游客在尝试制作侗族油茶。茶叶、米花、酥黄豆等原料在手中变换,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油茶便做好了。茶汤清香略带苦涩,配上香糯的米饭和鲜美的臊子,滋味独特。若想体验更具仪式感的美食,预订一席侗文化特色私宴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还原侗家木楼的火塘旁,品尝着融合酸食精髓与山野时令的菜肴,听着侗家阿妹阿哥的敬酒歌,身心都能得到满足。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科技馆。应急消防、生态能源、国防军事、前沿科技等多个主题互动区前,总能看到不少孩子驻足。最热闹的当数VR/AR展区,孩子们戴着设备,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仿佛亲身“走进”了数字化的世界,360度探索着现代科技的奥秘。在这里,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着科技的魅力,也悄悄埋下了对科学的好奇种子。
游客可以在非遗工坊里体验侗锦织造技艺(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佘瞿成 摄)
“博物馆是历史的记录者和保存者,是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的场所,我们致力于传授侗族历史、艺术及生活方式的知识,更希望唤起每一位来访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守护之情。”湖南侗族博物馆馆长粟小珍的话,道出了通道大集文旅综合体的意义所在。在这里,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人们在互动体验中,真切地触摸到了侗族文化的脉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