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合影。
河水清澈,入手清凉。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笔下的美景,在永泰县梧桐镇就能看到。昨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永泰悦溪·古榕渡,打卡古榕树、鱼鳞坝、雁塔桥等景致。一场浸润诗意的诗词研学之旅就此启幕。
此次“诗人@永泰”青少年研学创作活动,由中共永泰县委宣传部联合福州晚报特别策划,既是响应福建省委宣传部“三泰书香”全民阅读联盟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打造“游状元故里·品状元文化”研学品牌活动之一。活动创新开设“诗行古榕渡”行走诗词课,让少年学子在自然生机里触摸诗意,于山水画卷中汲取创作灵感。
古榕渡览胜
赏生态景致 品水运文脉
漫步大樟溪畔,20多株百年古榕树舒展枝叶,撑起连绵绿荫。盘错的根系扎入土壤,化作天然防洪堤岸,与澄澈溪水、鹅卵石栈道相映,铺展开一幅生态画卷。
据记载,早年大樟溪常发洪水,村民特意栽种根系发达的榕树固堤,代代守护家园。其中“百舸榕”最负盛名——气根从枝干垂落,似百舸待发。小营员们驻足欣赏榕树,不时发出“太神奇了”的赞叹。
“看!树上有松鼠!”一名小营员突然指向树梢,引得同伴纷纷抬头。在这里,白鹭掠过溪面、鸟儿枝头鸣唱、松鼠在枝干间跳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尽显。
横跨大樟溪的雁塔桥,古朴的廊桥结构吸引众人目光。桥边拦水坝旁,据传树龄超500年的两棵大榆树枝繁叶茂、互相守望,勾起小营员们的无限遐想。
溪岸的石板路上,还留有当年被缆绳磨损的痕迹。小营员们恍然大悟,原来,每道痕迹都是活着的历史,记录着古榕渡的繁忙过往。
一座鱼鳞状叠石造型的水坝唤作鱼鳞坝,藏着治水的智慧——汛期时,叠石形成阶梯瀑布,减缓洪水冲击力;枯水期,坝体蓄水成潭,供人亲水游玩。近年来,当地改造沙洲区、种植乔木、铺设生态步道、增设休憩凉亭,将其打造成人与自然对话的好去处。
永泰古榕渡的魅力,不仅藏于古榕生态景观,更源于流淌千年的水运文化,青瓦黛墙间尽显岁月韵味,讲述大樟溪的“水故事”。
聆听老师讲述古渡口的由来。
行走悟诗韵
启诗词课堂 记采风点滴
“诗词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古董,而是帮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研学行程开启前,随队的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语文教师吴秋,为小营员们带来一堂生动的诗词启蒙课。吴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词的对仗、格律与意象,让孩子们在诗词鉴赏中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方法。吴老师还让孩子们一路游览,一路填写“采风手记”,将看到、听到、触到的记录下来,将它们想象为有生命、有感情、会说话的存在。
小营员们围坐于古榕树下、鱼鳞坝旁,拿出笔记本整理采风素材:有的写下“古榕垂气根,像爷爷的胡须”,有的记录“雁塔桥的凹痕,是时光的印章”,还有的描绘“鱼鳞坝的水,跳着台阶往下跑”。
昨日下午,随队的另一名老师——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语文教师蔡雪琴为孩子们上了一堂“行走的诗词课”。蔡老师引导小营员打开“记忆匣子”,说说印象最深的景物,创作时给景物“画细节”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蔡老师分享了写童诗的3个小秘诀:选一个喜欢的主角(比如榕树、溪水);写一个比喻句,让主角更生动;加一个动作,让主角活起来,比如“李花像雪娃娃,站在枝头跳芭蕾”。
在鱼鳞坝亲水游玩。
老师评阅孩子们创作的诗词。
品读诗词。
童心赋新篇
创童真诗句 获满满收获
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诗句稚嫩中满是童真童趣:“榕树爷爷站在溪边/把长长的胡子泡在水里/洗啊洗/小鱼来挠痒/它笑得树叶沙沙响。”
两位指导老师逐一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批改点评,从用词准确到意境营造,耐心提出修改建议。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捧着写满诗句的笔记本,脸上满是收获的笑容——这场古榕渡研学创作之旅,不仅让他们学习了写童诗的小技巧,更懂得了从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中发现美、感受美。
“同学们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把景物变成了会说、会动的朋友。以后看到美丽的风景,也可以用童诗把它们记下来哦。”蔡老师总结道。
“这次研学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大樟溪的诗意风光,更感受到了不屈不挠的榕树精神。”随行的家长赵女士说,孩子们把研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诗词创作,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好实践。“这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学习方式,比课本知识更鲜活。”她说。(赵铮艳 周桃茂/文 石美祥/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