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福阁
◎户力平
自古以来,赏雨为古人之雅事,或置身高台之上,或身临楼阁之中,或信步于庭院,或徜徉于山陬,听雨、观雨、悟雨,别有情致。北京历史上“三山五园”曾有多处赏雨之胜境,至今尚有部分景致可循。
雨香馆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今香山公园玉乳泉之西南,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隐于山怀之中,四周翠山环抱,建筑遂地势,上下得宜。庭院坐西朝东,古木参天,绿荫如水,故晴雨朝暮各具特色,唯雨景最富气质。
乾隆帝犹爱在此赏雨,曾赋诗27首赞誉这里的景致。他在《雨香馆》诗序中云:“绿云舫稍西,步平冈而南,为雨香馆。山中晴雨朝暮各有其胜,而雨景尤奇。油云四起,滃郁栋牖(yǒu),长风飘洒,倏近倏远。苔石药苗,芬馨郁烈,沉水龙涎,不免烟火气。”大意是说山中晴朗、阴雨、早晨、晚上各有其美,而雨景尤为奇特。油云四起之时,房梁、窗户嗡嗡作响,风雨飘洒,忽近忽远。长满青苔的石头和可入药的小草,芬芳清馨浓烈,沉水和龙涎这两种香不免烟火气太重。其诗曰:“出云峰更秀,酿雨地斯灵。景写一空白,膏苏万陇青。悦心惟乐岁,养志奉慈宁。何必刘宾客,端称以德馨。”其中,“乐岁”意为丰年,“养志”有隐居之意,又指奉养父母能顺从其意志。“慈宁”指慈母。“刘宾客”指唐代刘禹锡。此诗表达了亲近自然,期盼时雨、丰年以及孝顺母亲的心意。这“雨香”,既可表示雨中空气夹杂着山间花叶的芬芳,又可表示对天降甘霖的欣喜。
咸丰十年(1860),雨香馆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民国时被改建成别墅。如今,雨香馆经过重修已开放。由宫门、翠微山房殿、洒兰书屋殿、林天石海殿、揽秀亭等组成。庭院建筑顺山势回廊环绕,赏心悦目。
在圆明三园之绮春园西路东北隅(今101中学东侧),坐落着由喜雨山房、知乐轩、烟雨楼三处建筑组成的喜雨山房建筑群。
喜雨山房坐北朝南,前后有廊,北接抱厦三间,乾隆时名为“乐水山房”。嘉庆十八年(1813)京畿大旱后,皇帝将其更名为“喜雨山房”,并御题匾额,在此祈雨。且赋《喜雨山房》诗,寄托“心系苍生”之情。以北隔池相望,建有二层楼阁一座,坐北朝南,前接抱厦三间,名“烟雨楼”,为嘉庆十五年(1810)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建造,为夏日赏雨之佳处。嘉庆帝在《绮春园记》云:“北有小岛,结构层楼,远仿嘉兴,近规塞苑,额题‘烟雨’。”其《烟雨楼》诗云:“楼额嘉兴西浙疆,御园经始仿山庄。经营只令五楹建,结构原无百尺崇。拾级回环出林影,举头高朗接天光。八窗虚敞延诸景,尚俭屏除丹雘(huò)装。”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喜雨山房未能幸免。今国家博物馆藏有“喜雨山房”碑刻,国家图书馆存有《御制喜雨山房记》拓片。
春雨轩位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于乾隆二十年(1755)添建。由于当年春雨适时而降,“轩成因名之”,遂成观察天候、检验农事、夏日赏雨之所。据传自从春雨轩建成后,连年春雨不断,乾隆帝即兴赋诗:“春雨名轩果是奇,自兹春雨每逢之。最优渥者为今岁,未烂漫兮恰好时。”反映了乾隆对农业的关注及对春雨的感激。
嘉庆帝也多次临幸春雨轩祈雨、观雨,并作诗数首。嘉庆三年(1798)赋诗曰:“名轩切应田功始,春雨如膏欣得逢。帝轸民艰怀百室,天施渥泽惠三农。”反映了他对农事的关注,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雨轩有正殿五间,东西两侧砌筑山墙,前檐廊内开设门洞通行。殿前辟有菜圃,营造田间景致。庚申年(1860)大劫中,春雨轩为少数幸存建筑之一,后毁于兵乱。
颐和园里有“天台赏雨”一景,所谓“天台”是指位于万寿山东部山顶的景福阁,因地处较高,故俗称之“天台”。乾隆时期称昙花阁,咸丰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光绪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坐北朝南,前后各五楹,曲廊相通的楼台。
景福阁是颐和园内赏雨、听雨的最佳之所。阁外地势平坦,环以叠石,高敞的地势很适合纵览景色。平日绿树环阁,浓阴蔽日,遇雨则烟自树发,四面云气,此时的景福阁犹如仙境中的楼台,真切而缥缈。静静聆听着雨声,万颗珠玉轻打树叶,空蒙之中似悟出些许禅意。古人有诗赞曰:“轩外甘霖暮,和风度阁凉。浮云飘霁色,泛雨洗韶光。远眺湖光滟,近观绿树香。沥沥尽景致,清露当时降。”
当年慈禧太后驻跸颐和园时,每遇阴雨之日,便与后妃、宫女们登临景福阁赏雨,谓之“过阴天儿”。时至今日,这里仍是京城一处赏雨的好去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