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登机牌能直接用吗?”“去景区的大巴到什么位置乘坐?”8月16日,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到达口,印着“凭登机牌免费游明水古城”的宣传海报醒目竖立,不时有旅客向工作人员询问细节。近段时间,山东多座机场与热门景区联动,上新“航空+文旅”服务。旅客凭借一张登机牌,便可畅游景区,享受餐食、交通等优惠。 (8月16日中国新闻网)
一张登机牌,从机场到景区,从交通凭证变身消费钥匙,山东正用“票根+”模式激活文旅市场,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这场以票根为支点的消费变革,既解决了传统文旅同质化竞争的难题,更折射出中国服务业从“拼资源”到“拼价值”的转型方向。
山东的“票根经济”不是简单的打折促销。济南机场联合淄博鲁山国家森林公园发放万张免费门票,明水古城凭登机牌吸引五千多游客,这些数字背后是精准的供需对接——机场客流与景区承载力动态匹配,既避免资源浪费,又实现客源导流。更重要的是,“票根+景区”“票根+住宿”等形成的消费链条,让单点体验变成全程服务。票根不再只是乘车凭证,而是串起“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密码。
这种模式直击传统文旅痛点。过去景区各自为战,游客“来即走、游即忘”;现在票根成了消费通行证,让“打卡游”升级为“深度游”。数据显示,明水古城游客复购率提升,威海汤泊温泉度假村住宿率增长,证明消费链条能把“流量”变成“留量”。当票根从“一次性凭证”变成“持续消费引擎”,文旅产业就跳出了“门票依赖”的窠臼。
山东的探索并非偶然。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将低空经济纳入蓝图,到“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航旅融合”,政策导向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山东的实践正是政策落地的生动写照。机场与景区无缝对接,本质是交通设施与旅游服务的深度融合;票根从物理凭证到消费密码的转变,则是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延伸。这种转型比短期促销更有价值,它让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转向“价值创造”。当景区不再依赖“门票涨价”,当交通不再满足于“运送旅客”,服务链的延伸就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也要警惕盲目跟风。有些地方如果简单复制“登机牌打折”模式,忽视自身资源特色,很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山东的成功在于因地制宜:济南主打历史文化,淄博依托工业旅游,威海突出滨海休闲……票根经济与地域特色深度绑定,既避免“千景一面”,又形成差异化竞争。
从一张登机牌的蝶变到文旅大市场的激活,山东的实践揭示了一个道理:在消费升级时代,产业转型的关键不在于“有什么资源”,而在于“能创造什么价值”。当“票根+”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当交通链与服务链深度交织,我们的文旅产业才能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不仅是山东的突围战,更是全国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生态为支撑,才能让“小票根”撬动“大市场”,让“过路客”变成“常来客”。(惠铭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