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正好没事,朋友拉我去党史馆看新展。门口排队的时候听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以为又是老一套的布展形式,结果一进去愣了一下——展厅里头放着当年日本投降的新闻广播录音,加上现在观众说话的声音,听着有点穿越的感觉。入口处两个展柜特别有意思,一边是发黄的电报原件,一边是工作人员用电脑扫描的电子档,老物件和新技术放一块儿,还真有点意思。
进去先看《中流砥柱》那个展。解说员说这儿有三百多份原始档案,啥都有,从重要会议记录到前线电报,还有首长们的亲笔信。我看了一眼说明牌,上面写着这些资料能证明共产党在抗战时到底干了些啥。有个展柜里摆着张泛黄的地图,说是百团大战时候用的,旁边还有两份不同版本的战报,写着同样的战役结果却用了不同的数据。这不是闹哪出?难怪有展品说明写着“历史从来不是单方面故事”。

隔壁展区叫《为了共同的事业》,展了好多外国人的东西。照片墙上有个俄国飞行员的家书,写着“中国百姓给我们做饭吃,比自己孩子还照顾”,看着挺暖心的。还有个西班牙老兵的日记本,字迹都快看不清了,但能看出来他在记打仗时的见闻。解说员说当时有不少外国人来帮中国打鬼子,像飞虎队啥的,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展馆灯光有点暗,好多展品看不太清,手机拍照也不让用,真希望他们能换个灯。
最让我意外的是互动区。网上说现在年轻人不爱看展览,但这里到处都是学生模样的人。有个展台放着平板电脑,能看当年的影像资料,全是黑白画面,但配上字幕后看得懂不少。旁边有个留言墙,全是年轻人写的,有人问“要是没有这些人,现在会怎样?”还有人画了表情包,把抗战时期的装备p成现代样式的,笑死。不过也有认真写感想的,说“原来课本里一句话,背后有这么多事”。

听说策展团队找了很久才凑齐这些资料,有的是从私人手里征集来的。比如有个医疗档案本来是收藏家的宝贝,后来捐出来了。还有个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研究一份带血迹的军装照片,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的。要是当时有现在的DNA技术,说不定能查出来,可惜没这个条件。
现在网上也有讨论,有的人说展览里提了不少过去没讲过的细节,比如抗日根据地怎么搞生产的。也有人说为啥不展出更多日军遗留的东西?争议归争议,至少大家开始聊起来了。我手机里存了几张照片,发现好多同学都在朋友圈发这个展,评论区都在问“你们去没去过?”看来这展览真戳中了点啥。

要说缺点,就是展厅里头凉飕飕的,穿薄衣服会冷。洗手间不太好找,导览图也没标清楚。不过总体来说,比我想象的好玩多了。现在想想,抗战胜利那天是8月15号,今年正好八十周年,好多老物件能亲眼看到,挺珍贵的。下次有空得带爸妈来看看,他们那辈人肯定有话说。最后说一句,这展览看完才发现,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做的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