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热”潮涌世遗城
泉州网8月19日讯(融媒体记者 洪娜娜)暑期向来是研学旅游的黄金档,今年热度更是持续攀升。同程旅行数据表明,7月上旬平台研学旅行产品预订量同比增幅已实现翻倍。
这场席卷全国的“研学热”,同样热烈地拥抱了世遗之城泉州。从本地学子的文化寻根,到各地游客的深度探访,再到海外侨胞的溯源之旅……在承载千年文明的刺桐城,众多景区变身热门研学目的地,研学互动浸润着人文温度,路线与产品更是朝着丰富多元的方向不断延伸,为这座古城注入新活力。暑期旅游黄金期虽渐入尾声,泉州的研学热潮依旧余温未散,为这个夏天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世遗活化 景区地标成研学热土
探访世遗古迹、追寻海丝胜迹、体验非遗技艺……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资源禀赋,泉州不少景区成为众多学子与亲子家庭心中的“研学宝库”。在这里,历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建筑肌理、可感知的非遗体验;研学也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行走,而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之旅。
泉州市晋光小学的孩子们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参观研学(张九强 摄)
“原来我家附近藏着这么多的故事,感觉书中的历史都‘活’了起来。”近日,在泉州古城核心区,即将升入初中的黄仕煜正跟随着家人参加开元街道举办的“花开好市 书香润鲤”古城文脉研学活动。在两个小时的深度行走中,他手持导览手册,与其他50余名亲子家庭成员一同出发,从见证泉州千年兴衰的威远楼起步,途经承载近代教育记忆的黎明职业高中旧址,依次探访都督第巷、执节巷、模范巷,走进文豪林骚故居、朱子讲学的小山丛竹书院、一峰书院、泉州书城和泉山门等十余处古城地标。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与者们边走边看、边听边思,探寻名人足迹,品味鲜活的历史故事。行程结束时,参与者们还收获了一份来自省级非遗传承工作室精心制作的滴水兽珠绣团扇。“滴水兽是闽南建筑的守护神,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件礼物珍藏家乡的文化印记。”领队介绍道。
7月份以来,作为世遗地标的真武庙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学生团队,日均接待研学打卡人数突破千人次。丰泽区专门设计了“海丝文化探索卡”社会实践打卡活动,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走进苏少隆罗盘非遗文化馆,观摩承载古代航海科技的罗盘,直观感受古人智慧;在青年文艺人才摄影沙龙,通过青年摄影师的镜头领略泉州的城市魅力与人文风情;沿着山门的台阶向上走,“吞海”石碑的雄伟气势和百年榕树的沧桑风貌映入眼帘,感受千年前“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景区还配套提供公益讲解服务,讲解员带领学子们从碑刻遗存讲起,追溯海丝帆影的历史,让学生们在实景课堂中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如今,这里正成为激发青少年求知欲、传承海丝文化的热门研学殿堂。
华裔青少年体验惠安影雕(来源:泉州侨联)
暑期“文博热”持续升温,各类文博场馆成为研学体验的核心场景。8月初,来自英国、德国、希腊、加拿大等国家的30名华裔青少年通过“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走进惠安雕刻艺术博物馆,被气势恢宏的主题雕塑与精湛技艺深深吸引。“这些石头仿佛承载着故事和灵魂。”德国营员阴玺同感慨道,“惠安女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她们的坚韧与石雕的永恒是泉州精神的写照。”参观完石雕后,营员们还体验了被誉为“中华一绝”的惠安影雕。这项技艺需耐心与腕力控制,短短几分钟,大家便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挑战,亲身体会到“以刚琢柔”的独特魅力,更对匠人“滴水穿石”的精神有了切身理解。随后,营员们走进德化陶瓷文化馆,洁白如玉的“中国白”陶瓷令他们叹为观止,每件展品都诉说着千年窑火不熄的传奇。在专业匠师指导下,制陶体验环节更让营员们乐在其中,大家动手尝试拉坯工艺,感受泥团在指尖逐渐成型的奇妙,体验非遗传承的快乐。
跨越山海 研学之旅增进情谊
这个暑期,一批批来自远方、跨越山海的研学队伍奔赴泉州。他们与本地学校师生结对交流,在共同探访世遗古迹、体验非遗技艺的互动中收获知识与友谊。这份因研学而生的情感纽带,成为今年泉州研学热潮里最动人的风景。
新疆昌吉学子与泉州实验小学学生结对走访海交馆 (受访者供图)
7月初,新疆昌吉市第七期“丝路童绘 海丝艺行”暨“泉昌情·心连京·丝路缘——祖国情·中华行”艺术研学活动在泉州启动。44名昌吉小学生走进泉州,开启为期10天的艺术文化探索之旅,与泉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一对一”结对,体验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两地学生一起学唱闽南童谣《天黑黑》,感受方言的韵律之美。他们还携手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宋元时期的木质舟船,聆听讲解员讲述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深入了解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
新疆昌吉学子与泉州实验小学学生互赠纪念礼物(受访者供图)
两地学生互赠纪念礼物,传递真挚情谊。“泉州的小伙伴送我的冰箱贴上有钟楼、东西塔,还有面线糊和姜母鸭,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这座城市的特色。”昌吉市第五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苏菲娜·努尔斯㫜兴奋地说。第一次来泉州的她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兴趣,“南音的旋律婉转动听,闽南语童谣学起来也很有趣,我还爱上了这里的四果汤”。“这次研学不仅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更搭建了友谊的桥梁。”昌吉市第五小学领队教师马媛表示,希望两地学生继续保持交流,让文化交融的种子生根发芽。
印尼华裔青少年与黎明大学学生结对组建研学实践队,在泉州体验簪花。 (受访者供图)
无独有偶,暑期伊始,来自印尼东爪哇省的29名华裔青少年回到祖籍地泉州,与黎明职业大学青年大学生结对组建“亲情中华·探寻泉州”泉州—印尼青少年研学实践队,共同开启融合文化体验、山海探秘与友谊缔结的研学之旅。非遗实践环节是此次活动的亮点。15岁的印尼华裔吴隆明动情地说:“爷爷常说我们的根在泉州,这次亲身体验了簪花、剪纸、扎染、白鹤拳等非遗技艺,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浓厚兴趣。”黎大学子们为印尼青少年详细讲解簪花围“四季平安”的美好寓意、剪纸中“福”字的吉祥象征等闽南文化符号,带领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增进对中华文化和海丝文化的认同。印尼青年们则在扎染实践中发挥创意,将闽南“出砖入石”建筑纹样与印尼巴迪克布经典图案相融合,展现了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
印尼华裔学生与黎大学生共同制作闽南传统美食芋头饼(受访者供图)
在互动交流中,情感共鸣不断升温。实践队还开展了共学中文歌、共做家乡菜、共拍vlog等活动,在“共做一道家乡菜——闽南传统美食制作”中,两地队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醋肉、芋头饼、四果汤等特色小吃。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彼此的心灵距离不断拉近。“这不仅是一次研学夏令营,更让我深入了解了祖籍地文化,结识了新朋友,收获许多人生‘第一次’。”印尼华裔学生吴安娜说。
深度沉浸 多元供给丰富体验
“研学热”的背后,是泉州为不同群体量身打造的丰富活动与特色路线,研学之旅从“走马观花”变成“深度沉浸”,让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今年暑期,泉州精心策划、发布了20条“泉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精品路线”。鲤城区“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主题体验线、“书香文脉”研学线、“家风文脉”传承线;丰泽区“多元文明共生”文化体验线、“海丝非遗簪花里”文化体验线;洛江区“万安古韵 文化探寻”精品线、“人文体验 农耕研学”精品线;泉港区“一岛一湖一山一路”城乡文明融合线;石狮市“海丝文明·潮涌石狮”知行线;晋江市“红砖古厝·文脉晋江”文化精品线;南安市“书香家风·民俗焕彩”传习线、“丝路遗韵·古建寻踪”探访线;惠安县“科技新韵·非遗传承”研学线、“惠女海韵·古城文脉”体验线;安溪县“文化古镇·红色传承”精品线、“海丝茶路·清溪飘香”研学线;永春县“寻功夫文脉·赏桃源文明”文化寻宝线;德化县“窑火传薪路·瓷韵文明行”传习线;泉州开发区“党报的诞生”探访线;泉州台商投资区“匠心传承·雕艺寻迹”传习体验线……通过深度整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非遗体验点、文明实践阵地和特色生态人文资源,为市民游客的暑期研学之路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沿着这些精品路线,市民游客可以在研学实践中深度体验千年文脉,感悟优良家风,探寻报纸诞生历程,亲身感受茶、瓷、香、雕艺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校青年暑期研学走进泉州企业,感受产业蓬勃活力。(来源:青春泉州)
与此同时,各地各界各领域颇具特色的研学游活动也层出不穷。2025年高校青年人才泉州研学之旅、“青春遇见南安”研学之旅、解码晋江发展基因活动、“海丝文化与产城融合”研学路线……一场场人文与产业交融的研学盛宴,以“古迹+产业+非遗”为主线,邀请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世遗景点之余,走进晋江经验馆系统了解“晋江经验”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成果,到访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芯智造产业园、安踏集团等现代产业一线,实地感受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等,激发学子的创新思维。
此外,鲤城区开展暑期中医药文化公益研学营,组织学员前往正骨文化馆、花桥慈济宫开展海丝医脉溯源徒步,走进鲜活的中医药文化现场,围绕古城中医药底蕴探讨刺桐医药文化;小山丛竹书院开设“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邀请七位学者、海外交通史专家、本土历史金牌讲解人、古城保护践行者及非遗传承人组成导师团,以“6堂专题讲座+1次实地踏访”模式,为40名准大学生打造深度寻根活动,筑牢他们的故乡文化自信。更有众多乡村研学项目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孩子们在茶山体验采摘乐趣,在蔬果园感受农耕文化,实现“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泉州以丰富的研学供给和创新体验,将这个暑期的火热流量沉淀为文化“留量”,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行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答案。
责任编辑:黄冬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