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体验感与性价比,直接影响着游客对目的地的评价。云南野象谷作为以野生亚洲象为核心卖点的景区,近期却因游客花费 110 元门票费用后难以见到野象,且遭遇诸多消费陷阱,引发广泛讨论。
在西双版纳的街头,曾有一位东北游客蹲在路边抽烟,手中捏着两张皱巴巴的野象谷门票加索道票,总价 110 元。他满脸无奈地抱怨,所谓的野象谷里,别说野象了,连野象的影子都没见到,反而野狗比野象还多。景区里只有被铁链拴着的圈养大象,在表演鞠躬讨食,而 30 元一份的喂象果篮,里面只有 3 根黄瓜,分量少得像在打发人。这样的经历,让不少去过野象谷的游客产生了共鸣。
110 元门票的 “看象” 体验
这 110 元的费用由两部分构成:门票 60 元,单程索道 50 元。景区宣传册上印着 “与野生亚洲象零距离” 的字样,配图是大象在林间悠闲漫步的温馨场景,给人以能近距离接触野象的期待。
但实际到了景区后,游客才发现,所谓的 “零距离” 接触野象,完全要看运气。去年有一位广东游客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他带着全家老小在观象栈道上走了 3 个小时,别说野象了,就连野象的脚印都没看到。栈道尽头的工作人员坦言,想要看到野象,要么凌晨 4 点来蹲点,要么就看运气,上个月一整个月,野象群只来过两次。
这意味着,游客花 60 元购买的门票,更像是购买了 “热带雨林散步权”,能否看到野象,全凭偶然,如同抽奖一般。
索道的 “鸡肋” 体验
被称为 “高空观象索道” 的项目,实际体验也让不少游客感到失望。游客坐在轿厢里向外望去,视线所及之处几乎全是树木,很难看到野象的踪迹。
有导游私下透露,这条索道早年是为了方便科考队出入而修建的,后来才改造成游客项目,说白了就是让游客花钱买个少走路的便利。一些腿脚利索的大爷大妈,选择步行下山时,与索道轿厢里的游客隔空对视,双方都觉得对方花了冤枉钱。
景区内的消费陷阱
景区内最受诟病的消费项目之一,便是 30 元一份的 “象餐”—— 喂象食物。有一位重庆游客曾展示过她拍摄的视频,蓝白相间的塑料篮里,只有 4 根手指长的黄瓜和 2 片苹果,连像样的水果都凑不齐。
而被用来供游客投喂的大象,被铁链拴在木桩上,耷拉着耳朵,当游客递过黄瓜时,它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这位游客气愤地表示,这根本不是互动,更像是在给动物园的投喂区交智商税。
更让游客不满的是骑象拍照项目。有一对小情侣被导游以 “免费体验” 的名义拉去骑象,可骑上去之后才被告知,基础骑象费用 160 元,合影需要加 50 元,选照片还要再付 30 元。男生对此表示不乐意,驯象师直接把大象往旁边一牵,称如果不拍,就只能在这儿坐着,后面还有其他人等着。最后,这对小情侣为了能尽快脱身,只好硬着头皮花了 240 元,而拍出来的照片里,大象的眼神都透着不情愿。
景区背后的 “猫腻”
这些让游客不满的现象,其实早有迹可循。野象谷本质上是 “勐养自然保护区” 的缓冲区,真正的野象活动区域,距离游客所在的区域还有很远的距离。
景区自己也承认,野生象的观测率不足 10%。但即便如此,景区仍打着 “野象” 的旗号售票,其原因说白了,就是利用游客 “来都来了” 的心理,先把门票钱赚到手,再通过圈养大象的付费项目进一步盈利。
关于大象表演的冷知识
野象谷里进行表演的大象,大多是早年被救助的受伤个体,原本应该在保护区里休养恢复,如今却成了景区的 “摇钱树”。有动物保护志愿者透露,有些大象每天要表演 8 场,驯兽师手中的钩子从不离身,游客看到的大象的 “萌态”,背后其实是被逼迫出来的恐惧。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确实值得一看,但野象谷的这些操作,无疑让其口碑受损。对于计划前往的游客来说,若一定要去,门票可以单独购买,索道则大可不必乘坐;喂象果篮也尽量不要尝试,30 元钱买一杯当地的傣家柠檬茶,或许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至于想看野象,不妨抱着随缘的心态,若实在想确保能看到大象,去动物园反而能看得更尽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