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非
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南端,有一个直伸到南海怀里的“角”,旧称“滘尾角”,现在叫做灯楼角,系角尾乡辖区。1887年,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掠夺我国资源和财富,万国公司在此建起一座海上指航的灯塔。灯塔为铁筒所造,形似楼梯,又称灯楼,灯楼角因此而得名。它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徐闻县境内的风景名胜之一。
灯楼角位于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的交界线上,东经109度42分,北纬20度13分,总面积10万平方米。1980年,我国在这里重新修建了一座高16米的圆筒形灯塔。在灯塔的东北面10米处,有法国人挖成的水井和青石精工砌造的建筑物,还有1960年解放军建造的炮楼。1994年3月,广东省海洋局拨款120万元,在灯塔的西北面约10米处,新建了一座10层高36米的六角方形灯塔。新塔与旧塔、炮楼呈等边形,新塔的底层高约7米,周长12米,用玻化瓷砖镶成。塔身全部贴白色瓷砖,塔内粉刷一新。每层有16级阶梯,呈扇形。最高一层为航标灯的安置处,呈半球形。灯塔采用太阳能装置,自动明灭,是琼州海峡、南海诸岛和北部湾唯一的航标灯。
登塔远眺,海南景物尽收眼底。西边大海一望无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帆影点点。东北面几百亩盐田纵横交错,似一张撒开的巨大的网。白色的盐花散落其间,似雪花,似白纱。置身塔中,极目抒怀,真正体会到“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之快感。
灯楼角是美丽的角。岛上树木四季常青,一片墨绿。椰子树高大挺拔,木麻黄、台湾相思树、仙人掌、灌木丛、海草花等等高低错落,轻风吹拂,绿浪滔滔。春季,各种野花开得艳丽多姿,香气扑面。
灯楼角是迷人的角。每当早晨,初升的太阳露出海面,整个小岛像镀了金。海上浮光跃金,似金鲤畅游。海面上一排排的珍珠螺桩林立,剽悍的渔夫,正张开大网,捕捉一个个金波银浪。浅海里,偶尔可见三五成群的少男少女,他们或追波逐浪,或俯拾贝壳,或摸鱼捉虾。晚霞西挂时,浪色映红,岛上的景物都抹上了梦幻般的色彩。夜间,灯塔的灯光穿透重重夜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高大的椰子树哨兵似地挺立着,灌木丛里不时传出悦耳的虫声。海滩上,乘凉的人们头枕着胳膊,有的听潮,有的望着深邃的夜空,有的漫不经心地哼着古老的歌谣。
灯楼角的风很温柔。无论春夏秋冬,灯楼角都有清凉的海风吻你的面,抚你的肩,撩你的秀发,拉你的衣裙。
有人说,灯楼角称得上是第二个“夏威夷”。
灯楼角的二洲区,洲边落差大,水流湍急,漩涡无底,好远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1934年,日本人曾梦想在这里建一座一万伏/千瓦的水力发电站。而三洲区,则是鲍鱼的自然生长区。这里的鲍鱼味清可口,营养价值高,年可产一千公斤左右,为角尾乡的名贵水产品之一。
现在,角尾乡政府正计划引资,建立灯楼角鲍鱼养殖基地。相信不久的将来,二洲区的水力发电站也将会建成。灯楼角之巨臂撑抱内的南岭港,于1993年11月通过了国家专家论证。1994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建设南岭港。此港水深、底硬、浪细,可建三万吨级码头3座,港口外的抛锚地,可停泊五万吨巨轮,且距海南的红牌港仅12海里,是大陆通往海南岛的最短航程。1994年8月,南岭港被列为湛江市港口建设十年规划的第二大港口。
灯楼角将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潜在的魅力,更加引人注目。
作者IP
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爱好写作。曾在《人民之声》《湛江日报》等省市县报刊及自媒体平台发表作品数篇。《梦里梦外》在全省应急征文中获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