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去大型展会或者热门景区逛,常能碰到不少主播在直播:有的专心讲展品、说风景,有的跟屏幕前的粉丝聊得热乎。不少地方文旅部门也把网红直播当成引流的重要办法,从“甲亢哥”中国行带起的热度,到“与辉同行”全国行里文旅和电商凑到一块儿玩出的新花样,这些直播不光看得人多,还让人发现“内容+场景”能捣鼓出不少新鲜事儿。
有些景区自己试着做,效果还真不错。就说今年夏天,浙江千岛湖搞了场公益直播,第一次亮相就有480万人在线看;湖北黄陂文旅的“木兰游”夏日专场,更是吸引了1.36亿人次围观。这两场直播不光让当地的文旅产品卖得火,连周边的饭馆、酒店预订都跟着多了起来,实实在在把“线上的人”变成了“线下的客”,形成了个好循环。
然而,在“文旅+直播”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流量至上”的倾向暗藏隐忧,亟待正视。
“直播”是手段,推广“文旅”是目的,不能“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把各自景点的文化给弄丢了。现在好多文旅自媒体,看到啥火就跟着学,内容套路都差不多——风景拍出来一个样,喊的口号也没啥新意。不少主播根本没好好挖挖当地的文化底子,就随便拍两下打卡完事。好多热门景区里,同一个打卡点能挤好几个主播,播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真是“千播一面”。
甚至有些文旅直播为了短期能火,故意搞得太闹腾,在低俗的附近“擦边”。有的主播功课都没做,介绍文化的时候净说错话;还有的拿传统文化瞎开玩笑,早就不是为了“推广文旅资源”了。更有个别景区直播干违规的事,比如有些相亲类的文旅活动直播,为了吸引人,把参与者的个人信息随便往外放,不光观众不乐意,还惹了法律上的麻烦。这些内容不光把文旅项目的文化味儿给弄没了,更毁了地方文旅的名声。
不管啥直播,也不能搅和得文旅场馆没法正常运营。有些文化展览里,直播的人太多太挤,已经影响到其他观众了:展厅里直播的地方堆得密密麻麻,有的主播拿着麦克风大声喊着卖文创产品,还有的在展品跟前站好久不走,挡着别人看,把展览该有的安静氛围全破坏了。更关键的是,这些直播大多就想着“卖东西”。比如有的主播在文化展会上,一个劲儿说产品打几折,压根不提作者是咋想的、有啥文化价值,把文旅的地方变成了“大卖场”,让文旅场馆传播文化的作用变弱了,也忘了直播本来是为了啥。
真要做好“文旅+直播”,文旅机构不能总想着“跟风蹭流量”,得好好去挖挖当地的文化宝贝,不光内容要下功夫,创意也得跟上,让直播不光有看头,更得有文化味儿,让每一场直播都能把文化传出去,而不是光为了赚流量。
“文旅+直播”本来是帮着旅游发展、借着旅游传文化的好法子。它不该是吵吵闹闹的“叫卖场”,文旅直播也不能被主播一句句“上链接”给盖过去,只有守住文化的根,“直播”才能真的帮文旅飞得更远。
原标题:《微言 | 文旅直播,别让“上链接”抢了戏》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