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二郎山,就是泸定县城。这是一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1935年5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飞夺泸定桥因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毛主席曾在《七律·长征》中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
15年后的1950年,解放大军进军西藏,除了部队通行,各种辎重物资源源不断运来,年久失修的泸定桥不能承受。桥上每超过10人,或者有两三人在桥面上奔跑,泸定桥就左右摇摆、上下起伏,幅度很大,很有可能拉断铁索,加上桥面腐烂,人马行走其上,十分危险。为尽快保证大军进藏,只能用渡船渡河。
要渡河就必须有渡船,原定由川康大队五分队打造渡船,之后上级又把任务交给了康青大队,在1950年5月16日,由康青大队一分队的副工程师张松华接办此事。张松华和该队的军代表以及实习生张木槐等,开始了紧张的外出购买材料和砍运木材的工作,并雇请造船工匠开始造船。张木槐等和工程兵们一起,顶着寒冷的雨雾,到30多里外的大山上砍伐木料,夜宿深山,繁重的工作使有的同志累得吐血,但他们还咬牙坚持,不肯休息。为了将木料运出山去,他们决定冒险试着放木筏,由彭天根、何策时再加上有经验的水手,4个人一起从大渡河往下放。由于大渡河水流湍急,木筏没有绑扎结实,被河水冲散,筏上两个人坠入水中,另外两人依靠剩下的木料顺水漂下,幸好提前在下面准备了橡皮艇,人员全部获救,仅仅损失了少数木材。砍伐用来造船的木料
十分困难,而汽车运来的大量军用物资要赶紧运往前线。因此,支援司令部决定试制橡皮艇门桥渡船,以便于将汽车运过河。《西南军区支司前方指挥所抢修雅康段公路综合报告》中说:“十团三连两个排在泸定担任橡皮舟漕渡任务。”从6月11日开始工作到6月24日试渡成功,橡皮艇可以载着空车过河。然而,当时正值汛期,大渡河水流速太快,将半吋(1.27厘米)的铅绳冲断了,橡皮艇门桥渡船顺流而下,大家奋勇抢救。当时的情形惊心动魄,大家眼睁睁看着船被大水冲毁,上面的人掉进水里。熊道清与杨明先两位年轻战士,在操渡时落入水中,被洪水吞没,壮烈牺牲。
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简图(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资料图片)
东岸的大渡河悬索桥桥塔
当年任新华社中原野战军分社随军记者的林田记录下自己渡过大渡河时的情景:“(6月)28日到泸定。渡口上,大橡皮渡船的绞绳被大水冲断了,车子暂不能摆渡过河。我们下车,从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上走过。在南岸等车时,我一直看着工兵连的战士在水上作业。他们先由几个人驾着小汽划子(小船)把一根细钢绳由北岸向南岸牵,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人掌着马达和舵,四人坐在小船里边拖钢绳。驶到河中流,汹涌的浪涛似乎要把他们吞掉。小船快到南岸时,因水流太急,阻力太大,人们不仅拉不住钢绳,而且险些翻船,只好把钢绳放掉。然后汽划子再返回去重新开始。听说他们就这样冒险往返几十次,干了一天多了。直到中午,他们终于把钢绳拉到岸边。岸上的几十个战士捉住小船上过来的连接钢绳的麻绳,大家紧张地吆喝着,拼命把绳拉上岸,绑在绞盘上,然后欢呼起来。小船上的战士笑了。”“有了这条细钢绳,就可以把作渡船绞绳的粗钢绳拉过来,大橡皮船摆渡便恢复了。这船可以载渡六轮‘嘎斯’小货车,十轮卡车、大‘道吉’也可以拆开载渡过去。”
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镌刻的碑文
到1950年6月底,部队打造渡船的工作还未完成,又接上级通知,将此项工作移交给川康大队七分队接管。此时,康青大队和工程兵部队共同建造的5艘20吨高舱位大渡船已经完工了70%。7月1日,将大渡船移交给川康大队七分队。汛期之后,5艘20吨高舱位大渡船全部竣工,于10月11日下水正式开渡。
1950年腊月,为了打捞掉入大渡河的两辆汽车,汽车团修理班班长陈瑞盘开着大吊车赶来了。陈瑞盘说,少一辆汽车,对运输影响很大,一定要把它捞起来。他冒着严寒,喝了几口烧酒,就跳下水去,经过一阵探索,摸到了车子,可是由于水流太急,他头部被卡在汽车的保险杠和水箱之间,脖子都被夹肿了。第一次没成功,上岸休息一阵后,他又再度跳入水中,小心翼翼抓住了汽车的保险杠,用铁丝牢牢捆住,这才从水里出来。然后用自己开来的大吊车,把两辆汽车从水里拉出来。
虽然有了吨位较高的渡船,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进军西藏、巩固西南边陲的需要,而且每逢汛期渡河极端危险,往往无法开渡而中断交通。为了保证全线畅通无阻,从根本上解除天险河流隔断交通的严重威胁,1950年6月30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修建雅安飞仙关桥和泸定大渡河桥两座钢索吊桥,并限在第二年汛期前完成。当时,受社会治安、物资条件及时间所限,根据水文、地质等情况,必须根据西南各仓库(包括重庆及云南各地)的存料进行设计,采用钢索吊桥。
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由工程兵十一团和雅甘工程处桥工队承担建设任务,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兼公路管理局局长穰明德亲自指挥,桥工队的队长黄渭泉、副队长胡振先负责组织。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开始筹划和进行桥梁选址、设计、施工准备。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位于泸定县城附近,岸边是与山麓毗连的冲积滩地。桥址东岸距当年红军长征时飞夺的泸定铁索桥约900米,西岸即康定岸为石岩,距离泸定铁索桥约400米。这边的河床的纵坡较陡,水流湍急,故设计为单孔双铰式加劲桁构吊桥。主索跨径16米。两根主索各由17.78/20.32—3.81厘米的钢丝绳组成。索夹按主索排定的外形用热压钢板制成。吊索采用钢丝绳。索塔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滚动式索鞍,重力式锚碇。
康定岸桥台和锚碇基础置于岩层,雅安岸锚碇建筑在粗砂夹卵石层上。建成后的悬索吊桥全长132米。当时参与建桥施工的劳动力有6种来源,包括“常工班”、兵工、技术工、包商工、临时点工以及由泸定县农协会发动的民工。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于1950年10月6日开工,1951年5月底完工,6月4日落成通车。建设前的预算为171.20万元,实际支出147.51万元,占预算的86.2%。
在建桥中,雅甘工程处的技工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很多“奇迹”。如两岸的“桥头堡”基础打桩,当时没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打桩机,完全是用人力把木桩和少量钢桩打入的;又如钢绳力学试验,当时没有机械,是由一个工程师带领一个班的工人把钢绳用绞盘拉一遍,然后收卷、张开,每天测量,经过半年后才得出伸缩度的数值。还有大量的电焊工程量,仅是由一个焊工完成;钢梁是由重庆钢厂制作的。那个时候,没有施工机械,很多只能靠土法上马,最后终于完成沉重的钢绳和钢梁的架设,确实是架桥史上的奇迹。
通车那一天,整个泸定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人们怀着欢乐喜庆的心情参加开桥盛典。通车剪彩后,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赵健民、穰明德两位领导的车子在前开道,后面一辆车紧接一辆车缓缓通过,两边是秧歌队和腰鼓队,群众挤满了桥的两端,欢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
飞仙关钢索吊桥与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的建成,为确保进军解放西藏和修筑康藏公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于1952年6月和1955年4月经受了2次7级左右的地震考验,桥塔在强烈的地震中受到一些损坏,出现了少量横裂缝和直裂缝,但可以照常通车。
经过十几年的沧桑岁月,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1969年,经交通部批准,同意修建双曲拱桥,代号为“07039工程”。该桥由四川省交通厅勘察设计院设计,由四川省公路工程局一处一队施工,1970年5月开工,在上游100多米处修建双车道的双曲拱桥——泸定大渡河四川特大跨径双曲拱桥。1971年5月,大桥落成,总投资185.48万元,投劳10.7万个工日。1971年6月1日,大桥举行通车典礼。
这座桥通车后,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就封闭备用。2022年10月,笔者来到大渡河西岸边,大渡河水汹涌咆哮,奔涌向前。远远望去,一座吊桥如长虹卧波,巍然耸立在大渡河上。10多米高的黝黑索塔上,有当时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题写的楹联“河水南流任澎湃波涛难阻当年红军奋勇前进,创造光辉纪录,完成长征,奠下胜利基础;旌旗西指,看神勇大军全扫康藏残敌,努力建设,力求民族幸福,实行团结,组织友爱家庭”。正对着的西岸崖壁上,竖有三道屏墙,左为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撰写的碑文(已经漶漫不可辨识),中间是谭冠三书写并阳刻的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右为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镌刻的碑文,碑文由石在撰稿,陈明义、程培兆修定。
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曾在这浪涛澎湃的大渡河上,遗留着我勇士们英雄史迹,永远为全国人民所敬仰而缅怀的。一九五○年紧接着大西南解放事业以后,为了彻底完成解放西藏、巩固边防的任务,我们又踏上了红军光荣的圣迹。在“一面进军、一面建设”号召下,由西南交通部负责修建钢索悬桥于大渡河上,既确保西陲交通之永畅,又巩固了我们的国防。爰于一九五○年七月筹划并设计,十一月正式兴工。由于民工、兵工、技术人员等发扬了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竭尽智虑,终于克服一切困难,在一九五一年五月底胜利完成辉煌建桥任务。如此不仅使边陲交通称便,且对康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长期建设有莫大裨益,更充分标志着劳动人民对建设祖国边疆之胜利信心。兹谨为文镌碑,以示永矢勿谖。
在屏墙上方索桥锚碇的位置,有一个小小的岗楼。同行的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宣教法规科科长杨宪蓉、老职工杨健康介绍说,这是以前为保卫大桥修建的,最初是解放军守桥,后来改为养路总段的人来守。杨健康还说当年在泸定养路段上班时,也曾在这里驻守。因为这座大桥是川藏公路的命脉之一,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所以那时的公路养护工人在这里守桥,也要配发枪支。
1971年建成的双曲拱桥(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资料图片)
来到东岸,迎面就是高耸的索塔,在夕阳下显得非常雄伟。大桥已经被铁门封闭,可以从铁栅往外看到大桥的加劲梁,桥面已经取下,加劲梁也锈迹斑斑了。四周树木茂盛,大渡河水声轰隆,仿佛当年解放大军正车轮滚滚驶过大桥。门式索塔横梁上书“大渡河桥”四字,是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写。索塔两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题写的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索塔下面的桥栏上,雕塑着当年劳动的工具:管子钳、扳手、钢锯、大锤、錾子……面对大桥的右边空地上,有一块正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的汉白玉石碑,石碑的背面是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简介,这该石碑是在国务院2019年10月7日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树立。与参观人数众多的泸定桥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寂静,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也能成为人们感悟“两路”精神和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基地。
离大渡河钢索吊桥上游不远处,就是1971年建成的双曲拱桥,已经没有通行了,在旁边搭了一座钢铁便桥。而再往上游,还有一座像两道红色的长虹跨过的拱形钢架桥,这是双曲拱桥停用后,为了方便两岸交通而修建的。
2018年12月31日,川藏高速公路上的泸定大渡河大桥(兴康特大桥)竣工通车。该桥全长1411米,主跨1100米,两边跨分别为220米和253米。大桥为双塔、单跨悬索桥,和1950年的大渡河钢索吊桥有几分神似,它飞架云中,美轮美奂,成为沟通川藏的又一座“丰碑”,也是“两路”精神传承的最好写照。
来源:天路见证
图片:天路见证、网络
信息员:呷绒拉姆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邮箱:glyhjs@126.com),另本头条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头条号运营方无关,内容真伪请读者自行鉴别,本头条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