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漫长的川藏线上,要翻越高山峻岭,跨越大河深壑,但狂风暴雪摧不垮筑路军民的钢铁意志。他们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在藏汉群众的倾力支援下,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工程中的重重困难,“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终于修通了这条康藏公路的北线和南线,谱写了一曲豪迈雄浑的英雄赞歌。
第一节 二郎山的战斗
二郎山是康藏公路翻越大山中的第一座,海拔3437米。就像歌中所唱“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康藏研究专家任乃强先生曾记载,二郎山的岩层属于“硬岩”,开凿非常费工,但是只要修通了二郎山的道路,那么沟通四川和西康的交通就十分便利——“如修成车路,无论通行马车、汽车,则增工费一倍即可,而交通效率至少增加五倍”。早在晚清时期,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就提出过修建成都至康定的骡车大道,成为车路,但线路尚未选定。在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后,此事就不了了之。后来的尹昌衡、刘成勋、青飞如,也曾想将此路修通,但也因种种原因而作罢。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要求四川省政府修建川康、川陕、川湘、川黔等公路,川康路才开始选线,最后仍选翻越二郎山的道路。但一直拖到1940年,才能象征性地通车。二郎山地势险要,气候恶劣,东侧山脚赤足坪一带海拔约1500米,山顶垭口为3200米,平均距离约10公里,路线距离8公里,在此范围内必须提高约1700米以上,所以路线蜿蜒曲折,通过岩石地段,内傍削壁,外临深谷,工程十分艰巨。二郎山有12%的纵坡及平曲线半径仅10米的地段很多处。有些地段的路基宽只有3米,勉强能通过一辆卡车,原旧路又无避车道设置,严重地段路基仅遗留有1米左右宽的痕迹,边沟阻塞,荒草遍生,边坡不稳定,雨、雪后到处坍方,道路阻塞,沿线呈现百孔千疮的状态。二郎山以东,气候潮湿,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000至2000毫米。常年云层停滞,阴雨蒙蒙,大雾漫漫,冬春季积雪冰冻,“桐油凌”遍铺路上,溜冰严重,气候恶劣,生活艰苦。
民工在悬崖上打炮眼(马明寿/供图)
1950年4月,解放军工程兵十二团,七团第三营,一五八团二营,以及十团第一、三营与雅甘工程处所辖的川康工程大队五分队、康青大队第二分队一起,进入了二郎山工地,协同抢修二郎山公路。修筑公路,对于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过来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来说还没有经验;对于川康工程大队、康青大队来说,大部分新招的工人,仅仅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存在技术工人稀缺的困难。康青大队从2月开始,在成都参加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做好修路前的准备工作,还派出二分队协助川康大队工作。直到5月4日,全队才从成都出发担负二郎山顶到泸定段的抢修任务,并抽调人员组成康甘查勘队,由副军代表张林治、四分队长齐树椿率领,于1950年5月12日从天全出发,忍受着饥寒,向道孚方向查勘。
二郎山上的318线路碑(陈勇/摄)
在二郎山工程的抢修过程中,参与筑路的军民共同奋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险阻。二郎山上气候瞬息万变,一会儿狂风,一会儿骤雨。而民国时期修的路,本来就非常粗糙简陋,加上雨水的冲刷,已经废弃了。解放军战士和川康、康青大队的员工一起,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坚持施工。川康、康青大队的员工在成都学习时,坚定了为人民服务和建设新中国的信念,纷纷制订了个人的立功计划,全身心参加筑路。
解放军战士在悬崖上筑路(摘自成都军区后勤部军事运输部《川藏公路三十年资料简编》,任用昭/摄)
二郎山上,摆开了阵势,不管军工还是民工,都热火朝天地投入抢修路面和建造桥梁的战斗中。他们上山时人均负荷50公斤左右。没有机械设施,用的完全是手工工具——十字镐、铁锨、钢钎、8磅大铁锤和用树枝自编的抬筐。抡大铁锤打炮眼,是筑路中最苦、最累的活。战士和民工们不断地挥动双臂,铁锤震得胳膊酸疼难忍,手掌打起血泡,虎口也会裂开血口子。在海拔高的地方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一会功夫就喘得不行,但他们咬咬牙坚持着,轮番上阵。大家都争抢着干最累的活,有的战士或民工一抢到大铁锤,怎么也不肯撒手换给别人。
川藏公路二郎山路线(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资料图片)
筑路军民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由于风吹雨淋,还有对山蚂蝗、蚊虫等防备不足,很多人生病。疾病以疟疾居多,部分人出现流鼻血、心脏亢进、眩晕、呕吐等症状。工程兵有一个营,就有三分之一的战士患病。而康青大队二分队的同志,除了一两个人未生病之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生病。但大家仍留在工地上,其中萧学信、张服远、徐亮等人,带病坚持工作。二分队协助工兵架设桥梁、涵洞,当时的桥梁、涵洞主要用的是木料,工程兵战士和川康、康青大队的工人们砍树备料,康青大队的陈融就是其中一员。他们要爬到很远的山上砍树,最远的地方离工地大约30里。他们砍树时,要注意大树倒下的方向,预先垫上树枝,以减轻冲击力,防止大树折断。因很多树太大,搬运不便,要先找木工,把大树分解成需要的木料,再来搬运。有时从山上往下放木料,还要在岩石上垫树枝,以防木料被岩石撞断。一次,一根很大的木料在放下山时,卡在乱石之间,一动不动,大家束手无策。这时,一个18岁的年轻战士杨茂武挺身而出,他拿着钢钎,冒着生命危险慢慢爬到半山腰去撬开石头,随着阻挡木料的石头滚下山坡,木料也终于被顺利放下了山。
杨茂武除了勇敢,还喜欢动脑筋。工兵十二团在抢修二郎山西坡的时候,因山高路陡,岩石风化严重,常常出现流沙沉积在路面堵塞公路的现象。团党委召开“诸葛亮会”,号召大家都来想办法。杨茂武提出的架设旱桥,让流沙从桥下流走的主意,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受到了上级表扬。二郎山上的雨很多,一天下来,战士和民工大多棉衣都打湿了,杨茂武趁大家休息时,彻夜不睡,烧起火来给同志们烤棉衣。这样无私、朴素的感情,让同志们都深受感动。在后来修筑公路时,头脑灵光的杨茂武一炮轰开18000多石方,相当于两万人干一天的工作量,创造了修路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杨茂武也成了人人称赞的“爆破英雄”。
在康青大队,工程人员和部队官兵相互关心、密切联系,“军民团结”的事迹层出不穷。他们发扬民主,反对经验主义倾向,提倡部队战士要尊重工程师,工程师要虚心向工程兵学习,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一起起居作息,一起上山采料,一起下水搬石。在这样的氛围下,工程技术人员、民工和部队战士开展劳动竞赛,大家情绪高涨,以更大的努力来完成筑路任务,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自1950年4月13日正式投入施工,至5月24日,筑路军民工仅用41天时间就抢修通车至山顶,5月29日“粗通”公路(能保证简易通行)至泸定。在泸定到康定路段的抢修中,由于原路段多属于傍山公路,原有的一部分路基地势较低,常有被河水淹没的情形。按照施工要求,本来应该进行填高处理,但因要保证前方部队的运输,按期完成抢通任务,故暂时未进行填高。队伍采取在地势低的地方填乱石的方法,准备将其作为过水路面。这样一来,通车后车辆颠簸相当厉害,洪水季节,车辆经过低洼地段,时常被水淹,从而堵车。
康藏公路在崇山峻岭之间延展,在泸定至康定段施工中,康青大队的技工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分队队长李鲁卿,在施工之前就查勘了泸康段沿线的情况,每一工程段完工时,还和工程兵干部一起进行检查,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如在抢通道路后,技术人员发现,冷竹关桥的孔径达到了8米,孔径过大,容易发生危险,于是在桥孔下加修托梁,解决了这个问题。樊兆瑞负责与工程兵十团二营共同架设日地桥,和工程兵紧密配合,同甘共苦,选料严格按照标准,桥建成后坚固耐用。杨仲谋负责修建巴巴房一段,原有的桥梁被冲毁,路基过低,经常被水淹,他们和工程兵配合,改线700米,还将瓦斯沟一段440米过低的路基,改造为傍山公路,改善了通行条件。曾担任康定油站主办工程师的刘芳回忆说,在瓦斯沟一段的施工过程中,新开路基是用绳子把人吊在半山腰打炮眼和装药放炮,因此曾出现绳断人死的事故。爆破中,有时要处理瞎炮,一次在排除瞎炮时,发生了多人受伤事故。伤员被送往康定人民医院,一个年轻工人的右手手指被炸掉了,哭着说:“我才16岁,以后咋个生活啊!”治愈出院后,人民政府对他进行了妥善安置。康青大队的冯远圻和工程兵官兵一起想办法,在大风湾建造了挡风沙墙,有效地抵御了风沙对修筑公路的影响。经过努力,6月15日川康段全线通车后,6月30日,上级决定修建飞仙关钢索吊桥和泸定大渡河钢索吊桥。
十八军进藏雀儿山纪念馆展板,反映了部队当年拆开汽车渡河,之后再拼装起来的情形
然而,由于雨季到来,路上的坍方严重,维护路面和保证通车就成为难题。在此情况下,1950年6月,部队紧急抽调由金荣功为团长、张抗为副政委的一六二团赶赴二郎山,保证道路的畅通和车辆通行。由于一六二团是步兵团,战士们都没有施工经验,只能边干边摸索。该团从烂池子开始,实行分段包干的办法,团直属部队和三营、一营、二营各包10公里,大家带着老武器(枪炮)和新武器(施工工具),背着粮食和帐篷,在当年7月10日全线开工。生活上,买不到蔬菜吃,三连抽调了朱庆顶等5名战士去挖野菜,他们天天出没于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抵御着寒风、蚂蟥、虫蚁的袭击,90天里一共挖了野韭菜等野菜1150多斤。战士们在这一场“打通二郎山”的战斗中,首先是清除稀泥,各段都有几公里乃至十几公里的烂泥路,踩下去到膝盖,有的地方竟有半人深。汽车开过来,只要一陷进去,轮胎就一直打滑,开不出来。战士们看到这种情况,就砍来树枝,垫在轮胎下,情况紧急时,有的战士还把自己的棉被都垫上,前拉后推,让汽车过去。没有车通过时,大家就清除稀泥,然后挑石头、河沙,砸石子,用来铺填路面,将路面夯实、铺平。这样干下来就花了一个月时间。
经过50多天的努力,整修任务在1950年8月30日完成,二郎山的上山下山80余公里路面,完全畅通。第二阶段是加宽加固,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在10月底竣工,使二郎山公路达到了初级公路的标准。
来源:天路见证
图片:天路见证、呷绒拉姆、网络
信息员:呷绒拉姆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邮箱:glyhjs@126.com),另本头条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头条号运营方无关,内容真伪请读者自行鉴别,本头条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