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矿洞里面好黑、好狭窄啊,矿工叔叔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辛苦地工作吗?”8月19日,8岁的重庆萌娃张翰月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中的模拟矿洞中走出来后,紧紧抓住妈妈的手问道。
“我们模拟的是以前的矿洞,那个时候,真实的矿洞比你看到的还要危险、条件还要艰苦。但是‘三线建设’的老一辈人,就是这样一锄头、一铲子,献了青春献子孙,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事业。”听到张翰月的疑问,恰巧路过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仕贵娓娓道来。
黄仕贵(右)给张翰月(中)和她的妈妈介绍文物相关历史(黄瑶 摄)
在妈妈的带领下,张翰月继续沿着通道向前,走过陈旧的、残存着岁月痕迹的“三线建设”老物件,走过等比例还原的干打垒房,走过泛黄的老照片、家书,用小小的脚步一点点丈量着那一段段峥嵘岁月。
在聊天中记者得知,张翰月和妈妈来自重庆永川。在网上查询旅游攻略的时候,看到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宣传片。
“我们八月初来到六盘水,每一个景点我都很喜欢,觉得很好玩。但是今天参观的博物馆,是我觉得最有意义、最值得一来的地方。等我回到重庆,我会把这次在六盘水旅游的经历告诉我的同学、朋友们,也把‘三线建设’的这一段历史讲给他们听。”张翰月说。
游客扫码进入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黄瑶 摄)
据悉,从7月份开始,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游客量激增。从8月1日截至记者采访时,已接待游客221813人次。黄仕贵说:“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其中又多以重庆、四川等地居多。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我们会适当控制进入场馆中的游客量,还在馆内增加了8台通风设备,确保大家安全、舒适的参观游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编辑 邓运
二审 尚宇杰
三审 孙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