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就读的上海市民办位育中学吕东校长的要求,暑假尽可能参与有文化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国情调研。七月,我就一直在琢磨去哪里既能够长见识,又能够了解一番国情。
终于在今年暑假里的八月,我们全家循着爸爸精心规划的路线,踏上了探寻潮汕文化的旅程。起初,我一度误以为“潮汕”是一座城市,直到出发前翻阅《潮州府志》才明白,这是由同属古潮州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市组成的文化区域。虽然之后我们走遍了潮汕各地并品尝了众多美食,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记的,还是这座被誉为“岭南文化活化石”的潮州古城。
潮州古城坐落于广东省潮州市,是广东省首批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另一座为广州)。这座千年古城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拥有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许驸马府,以及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明清官邸建筑,如黄尚书府、卓府等。太平路、义安路上连绵的骑楼街,更是见证了近代潮州的繁荣景象。潮州,正以其完整保存的历史风貌和鲜活的文化传承,成为岭南文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某天午后,暑气蒸腾,我和父母漫步在广济桥上。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桥,以其“昼桥夜舟”的独特构造闻名——白天浮桥相连,夜间舟楫通行,尽显古人智慧。
正当我们凭栏远眺韩江波光时,天色骤变。远处雷声隐隐,转眼间豆大的雨点便噼啪落下,在斑驳的石板路上溅起朵朵水花。我们匆忙躲进广济门城楼的檐下避雨。
说来奇妙,这场突如其来的夏雨非但没有扫兴,反而为古城平添了几分诗意。雨点敲击青瓦的声响,与远处飘来的潮剧唱腔相和;湿润的空气里,老建筑的砖木散发出岁月沉淀的幽香;撑着油纸伞的行人从雨帘中穿过,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雨势渐歇,我们踏着湿润的石板路来到牌坊街。被雨水洗刷过的二十三座明清牌坊,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街上的生活已然复苏,处处彰显着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茶艺师在百年老店的檐下,为避雨的游客演绎二十一式工夫茶;绣娘手中的金线银针,在素缎上勾勒出立体的花鸟新韵;老字号里,“白如玉、薄如纸”的潮瓷与隔壁咖啡馆的现代器具比邻而陈;文艺小店的年轻店主,正用手机直播着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古街,完美诠释了潮州“古”与“潮”的独特交融——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现代的生活为传统注入活力。
潮州古城 图片来源:东方IC
转过街角,西马路的烟火气便扑面而来。狭窄的巷道里,粿条铺蒸腾的热气与甘草水果摊的甜香在空气中交织,最引人驻足的要数那家传承三代的牛肉丸老店。店主夫妇配合默契,宛如演绎一场传统技艺的活态展示:丈夫抡起木槌,富有节奏的“咚咚”声在巷弄间回荡;妻子则娴熟地将肉泥挤成丸子,投入翻滚的高汤中。短短几分钟,一碗弹牙劲道的牛肉丸便呈现在食客面前。即便周围游客举着手机争相拍摄,这对夫妇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从容节奏,传统手艺在喧嚣中保持着最本真的韵味。而最令人动容的,又何尝不是当地人将文化融入日常的那份自然与从容呢?以一杯工夫茶待客,用一曲潮剧自娱,让传统文化在炊烟袅袅中焕发新生;以一方潮绣传情,借一纸木雕寄意,使千年技艺在指尖流转间重获活力;以一盏青瓷盛月,凭一味粿品飘香,令古老智慧在寻常日子里生生不息。正是这份对文化的坚守与活化,让潮州当之无愧地成为岭南文化的活态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永恒的魅力。
站在韩江边,落日的余晖为古城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突然明白,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生活智慧。潮州,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既珍视着过往的荣光,又从容地书写着新的篇章。它不仅保存着岭南文化的精髓特质,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故事。这种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或许就是这座千年古城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启示。
回到上海,我去询问课外辅导员、上海社科院的王泠一博士是否去过潮州。他说上个世纪最后八年年年去呢,而本世纪就2008年去过一次;即累计去过十次。王博士去潮州是为了学习当地的发展经验,因为那时上海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需要破题。不过,王博士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当地婚礼,并当了回证婚人。他看到了如今已成为非遗项目的新娘竹编陪嫁,现在已经三十年过去了,陪嫁的竹编依然熠熠生辉。
竹编制品 图片来源:东方IC
王博士介绍,潮州竹器历史悠久且富有地方风情和人文特色。旧时竹编技艺几乎遍布四乡六里,涌现了竹编花箶、竹编花篮、竹编竹笠等类型特色制品,他当年看到的陪嫁品就是竹编花箶。当地在历史上就曾涌现出不少世代从事竹编用具的家庭,地方志都有明确的记载。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已经转行,但依然有不少老手艺人,坚守着这门传统的技艺。目前,当地政府已经在规模性培养接班人,有一千多位年轻人在精心学艺;同时竹编工艺品也打开了市场,成为南方居民家庭的闲情雅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