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长城检票口的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今年5月5名游客在长城上刻划被公安机关处以5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的信息。其中,游客个人信息包括性别、籍贯,以及模糊了的姓名。这一幕引发网友热议和支持。
“到此一游”“某某爱某某”的刻划在名胜古迹的建筑、树木、栏杆上并不鲜见,在长城的一些烽火台上甚至“集中连片”。旅游观光中,乱丢垃圾、破坏景区设施、插队、伤害动物等行为也时有发生。公布违法者部分个人信息,既是对这些行为的有效惩戒,又是对文明旅游理念的有力倡导,有利于维护景区秩序、保护文物古迹,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着深远意义。
公示违法行为,有效提升违法成本,直击“微小违法”治理的痛点。文旅场景中的违法行为,往往具有单次危害小、取证难度大的特点。游客在景区刻字留名等行为,单次造成的损失或许有限,对景区来说,受制于人力、技术等条件,往往难以及时取证,即便查处也多以口头警告或小额罚款了事,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公示相当于引入社会监督,倒逼游客文明素养提升。
公开公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个体的惩戒,更在于对社会心态的引导,有利于推动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文明旅游生态。对违法者而言,这种“名誉代价”往往比单纯的经济处罚更具约束力,有利于规范行为;对潜在违法者而言,公示的案例是最直观的警示教材。网友普遍认为曝光比罚款更有用,这种共识背后,是社会对文明旅游的集体期待。当公示行为与公众价值观形成共鸣,也许能逐渐催生行动自觉。
当然,公示也要把握尺度,在惩戒与尊重间找到平衡。八达岭长城景区的此次公示便模糊了当事人姓名,将其中一个字用“某”代替,没有暴露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同时,公示机制可以逐步完善,如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社会危害程度,差异化设置公示时长与范围,实现更加精准的惩戒,做到过罚相当。这样,既能保证惩戒的针对性,又能体现治理的温度。
在规范中推进公示机制,在平衡中彰显治理智慧,方能让文明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8.21 第13版
版面责编:程晨、吕莉、徐阳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