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卧龙寺在文昌门里东侧,是国务院颁布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在佛教领域地位尊崇。始建于汉灵帝年间(168—189年),初名福应禅院,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漫长岁月中历经多次修缮与更名。唐贞观十一年(637年)重修后,因寺内供养着唐吴道子亲绘并刻于石上的观世音菩萨像,遂改名观音禅院。到了宋朝初年,高僧惠果入寺住持,他终日高卧,时人尊称其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期,寺院正式更名为“卧龙寺”,沿用至今。与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隔着一条马路。
“大隐隐于市”
来到文昌门,便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不远处,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多半是慕名参观碑林博物馆的。而我,却转身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去探寻“大隐隐于市” 的卧龙寺。
沿着柏树林街前行,街道两旁多是售卖文房四宝、书画作品的店铺,古色古香,墨香四溢。走不远东拐,远远便望见一片黛瓦青砖的建筑,便是卧龙寺。
卧龙寺没有高大宏伟的山门,只是一个铁栅栏围起来的门,两条金龙对舞。踏入寺门的瞬间,如果不是初一、十五,香客极少,便特别的幽静,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开来。
进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弥勒殿,这也是卧龙寺的山门。殿内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到访的客人。两边是水火二将的塑像,其风格带有明显的明代特征,线条流畅,造型威武,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精湛的雕塑技艺。
穿过弥勒殿,便进入了寺院的第一进院落。踏入山门,东侧是地藏殿,西侧为观音殿。天王殿两侧,钟鼓楼分立,左为钟楼,右为鼓楼,晨钟暮鼓,声声悠扬。天王殿后,东侧是客堂,西侧是方丈居室。大雄宝殿后,东侧为药师佛殿,西侧为祖师殿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祖师殿西侧西院内的禅堂,面积达 440 平方米,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禅堂,可容纳百人同时打坐修行,为僧众们提供了良好的静修场所。
院落的一侧,是碑廊,整齐地在墙上镶嵌着数十块石碑,雕刻有十八罗汉像,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其中一块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尤为引人注目,碑上的观音像线条流畅飘逸,神态慈悲安详,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石碑上走下来一般。
院内古树参天,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此时并非银杏最美的时节,但这星星点点的金黄,也为寺院增添了几分诗意。几株桂花树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 到后院,有些特别珍贵的石碑已经用玻璃罩子罩着,有些石碑上的碑文字迹已有些斑驳,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需仔细辨认。这些石碑宛如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卧龙寺千年来的历史。旁边还有一块佛足迹碑,碑上刻着佛陀的足迹,纹路清晰,据说这是佛教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圣物,不少信徒以一睹石碑为荣,而虔诚跪拜。
在禅堂附近,恰逢僧人们的早课结束。几位年轻的僧人捧着经书从里面走出来,他们步履从容,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我向一位僧人请教寺内贝叶经的情况。他很耐心地告诉我,那些贝叶经是寺内的镇寺之宝,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上面的经文是用古老的梵文书写的,对于研究佛教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可惜贝叶经平时并不对外展示。
最后一进院落,是比丘们起居场所。外人莫入。禅房的门虚掩着,我曾被允许后进入,见一位老和尚正坐在蒲团上闭目参禅,他的神情安详平和,仿佛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我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悄悄退了出来。
很多俗家弟子在此修行
被称为“西北第一禅林”的卧龙寺,持戒森严。客堂门口的牌子上明示:“不挂比丘尼单、不挂沙弥单、不挂密宗行者单。”
在卧龙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氛围。寺内不仅有僧人维护,还有很多俗家弟子在此修行,他们的存在,让这座古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环境清幽雅致,连盆景花卉都养植得别具佛意,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禅意,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在寺内漫步时,我还遇到了不少可爱的生灵。一只橘猫慵懒地躺在墙角晒太阳,我走近它,想要逗弄一番,它却只是抬了抬眼皮,便又继续呼呼大睡起来,那副悠然自得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洒在寺院的殿宇和墙壁上,给整个寺庙披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显得愈发庄严肃穆。此时,寺院里响起了悠扬的钟声,那钟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荡在耳边,让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深的洗礼。
走出卧龙寺,门口有不少的行乞者,他们也可以在庙内打饭。回首望去,这座隐匿于闹市之中的千年古寺,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这座千年古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一种能让人内心平静的力量。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一方净土,等待着每一个有缘人的到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