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去太原、大同,或者去看运城的关公文化、或者去看临汾壶口瀑布,但是在山西的东南部,有着一座低调而又潜力无量的城市—长治,他不是靠网红出圈,靠着独有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资源宝库和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在山西未来会被看好的城市当中,长治是其中一个。
长治古时又名“上党”,处于太行之颠,有着“与天为党”的说法。从远古至今,这里的黄土高原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上古神话都发源于这里,长治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转型,慢慢从单一的煤焦工业向各种多元经济生态转变,厚重的人文积淀和脚踏实地的发展理念,造就着这座城市。
长治处于黄土高原东南缘,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总体呈现盆地形态,市域内最高峰位于太岳山主峰,最低点为浊漳河出境处,地势高低差异明显,境内河流归属于海河、黄河两个流域,浊漳河作为母亲河贯穿全市大部分地区,辛安泉作为重要水源支撑城市发展,独特的盆地地貌加上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长治良好的生态基础。
长治处于晋冀豫三省交汇处,是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陇海经济带的交汇点,这种地理位置使它变成衔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天然纽带,成为山西面向华北,华中地区打开大门的窗口,近些年来,长治努力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速融入区域产业链分工,给经济转型增添外部动力。
长治在山西省域格局里地位愈发明显,长治是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它的绿色发展路径得到国家层面上的认可,长治高新区被晋升成国家级平台,重点发展光电,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这些新兴产业,目标是要形成全省的创新驱动核心地带,这种“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布局”的双轨战略,让长治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担当起先行先试的角色。
依托矿产资源,长治发展起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与光电、光伏、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行的工业体系,在转型中既鼓励煤焦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智能化水平,也扶持本土科技企业,引进东部高端制造项目,如高新区形成了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正逐步打破“一煤独大”局面;平顺中药材专业镇等特色产业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长治已建成立体化交通体系,铁路方面,太焦,邯长线纳入全国路网,瓦日铁路直达出海口,郑太高铁改善南北通达性,公路方面,五条高速,纵横国道形成骨架,航空方面,长治机场开通诸多国内航线,衔接各大城市群,这样的交通状况支撑着物流枢纽创建与文旅产业生长。
长治作为省级区域教育中心,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转型给予智慧支撑,长治高新区创建起创新平台,集结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研力量,促使产学研深度整合,紫外LED,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冲破,都是本地科研团队与企业携手完成的成果。
独特的地理环境让长治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以险峻峡谷、观光电梯出名,黄崖洞有八路军兵工厂遗址,还有红色教育和地质奇观,通天峡、天脊山有北方少见的瀑布群和云海,人文资源有观音堂明代彩塑、上党门古建等,历史厚重,振兴小镇用非遗活化带动乡村文旅,近年打造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连起全域景点,形成“山水+红色+古建”的产品体系。
长治这座城,不靠喧嚣出圈,却在默默蓄力,不靠炒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正一步步走出山西、走向全国,未来十年,随着交通路网更完善,产业结构更优化,生态环境更美好,长治将成为山西最具潜力、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