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褶皱深处,马山军事会议旧址在晨雾中静默。门楣悬挂的铁牌锈迹斑驳,上面书写的“刘伯承‘七亘大捷’指挥部”字迹却如刀劈斧凿——1937年10月19日,刘伯承师长在这里召开由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并在此指挥了著名战役“七亘大捷”。
马山军事会议旧址位于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马齿岩寺,由马山军事会议旧址展览室、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挥部等组成,占地面积为608平方米,是1937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时召开第一次大型军事会议的旧址。
干净整洁的院落内,昔日会议召开时的声音犹在耳边,那是部署战役时的雄韬伟略,是支撑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推开马山军事会议旧址展览室吱呀作响的木门,屋中央的木桌映入眼帘,随即是头盔、红缨枪、煤油灯等“老物件”。志愿讲解员赵岗说:“这些物品大多由村民捐赠。修建展览室时,村民自发捐出了家里珍藏的旧物,为的就是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1937年10月下旬,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平定县,师部就设在马齿岩寺。10月26日至28日,刘伯承指挥部队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创造了军事史上“重叠待伏”的著名战例。基于厚重的红色底蕴,马山军事会议旧址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3000余人次在这里开展专题活动。“村里常住居民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讲几段红色故事。游客多时,他们便主动当‘导游’,为游客引路、讲故事。”赵岗介绍道。
“为什么这条街叫作红军街呢?”从马山军事会议旧址出来,游客与村民史志高的对话引起了记者注意。“我从小就听家中老人讲抗战时的故事,多少也了解了一些,遇到游客参观,就给他们讲讲。”说罢,他便讲了起来。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赶到马山村时已是夜晚,村里静悄悄的,战士们不愿打扰村民,在马山村的大街小巷露宿,非但没有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主动帮助村民,赢得了民心。为了纪念这些往事,村民们将村子里3条古石铺就的老街取名“红军街”。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具有塑造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培育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时代价值。2014年,马山村挖掘红色元素,新建了抗战文化广场。广场上的纪念墙由草白玉浮雕构成,浮雕长19.37米,寓意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浮雕主高3.86米,寓意当年三八六旅露宿街头,对村民秋毫无犯以及“军爱民、民爱军”共同抗战的情怀。为纪念当年战斗中牺牲的208名烈士,旧址南面还建造了一座抗战烈士亭。“这些印刻着先烈们事迹的建筑,时刻提醒我们铭记今天来之不易。”村民史志高激动地说。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马山村立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激发红色资源内生动力”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思想内涵,丰富红色故事细节,通过采访亲历者、收集文物史料等方式,丰富八路军在马山村的抗战“故事库”,让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任烽烟散尽,马山军事会议旧址中,青砖的刻痕将永远灼烫,熔铸一代代后来者的骨血;任时光流转,先辈们于战争中淬出的“铁花”必将持续飞溅,锻造一个民族不折的脊梁。
来源 | 阳泉日报微公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