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8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从“云梦泽”到“织金地”——水韵仙桃的千年跃迁》的报道。
长江与汉水相拥,将古云梦泽的最后一抹潋滟沉淀为膏腴之地。这里河汊纵横如脉,湖塘棋布似星,楚天云影在波光间流转——这座被水塑造的城市,名叫仙桃。
千年来,大河的冲积既孕育了“鱼米之乡”的丰饶馈赠,也留下200余次水患的深重印记。仙桃人在亲水与畏水的拉扯中,淬炼出辩证统一的精神图谱:似水柔韧,亦如水刚强——有柔于顺势而变的智慧,也有刚于闯荡四方的胆魄与孤注一掷的锋芒。
从“水窝子”到湖北首个千亿县,从“投资洼地”到黄鳝之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亚洲体操之乡,仙桃人以“敢闯敢拼、睿智创新、厚德诚信、善合共赢”的“沔商精神”,在汉水之畔垒起精神与经济的双重高峰。
当竞渡龙舟划破排湖静水,当奥运冠军从3米跳板起跳,当百位法学家从狄仁杰断案地走向法治殿堂,这座小城以极致追求诠释:没有资源禀赋,亦可攀登巅峰;没有先天优势,更要“跳起摘桃”。
治水兴水:奋力打造“鱼米之乡”
盛夏时节,驱车从武汉出发沿高速向西行驶,江汉平原的沃野如绿色海洋铺展开来。从武汉经开区到仙桃40多分钟的车程如同一场流动的视觉盛宴:稻田和池塘星罗棋布地分散在道路两旁,青黄相间的稻浪随风起伏;荷叶田田,粉白的荷花点缀其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仙桃位于古云梦泽,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关于其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仙桃镇志》记载:“此地原为两河三岸‘凤颈分流’地,号称‘尖刀嘴’,后人因此谐音取名曰仙桃镇。”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则是传说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宴,祝寿仙女捧桃途经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沔阳时,见汉水蜿蜒如玉带、百姓孝亲成风,感动间撒桃成林,“仙桃”因此得名。
仙桃,旧称“沔阳”。据史料记载,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置沔阳郡,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无论是老地名还是新地名,自古以来仙桃就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缘水而盛。
汉江是仙桃的母亲河,过境长度91.2公里,流经仙桃城区段,奔腾的江水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2538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分布1万多条河流、沟渠,130多个田垸。仙桃不少乡镇的名称都与水有关,比如郭河镇,因地处通州河两岸而得名;北靠汉江分洪道的西流河镇,则因长江水位上涨导致河水倒流而得名。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乐江而居、倚江而兴,却也饱尝水患之苦。“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要是一年大丰收,狗都不吃糯米粥。”仙桃市档案馆退休干部曹金良说,这首古老的沔阳民谣,道出仙桃人亲水又怕水的复杂情感。
《沔阳县志》记载,自唐朝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公元2000年,约1200年间,仙桃(沔阳)地区有记载的水灾共228次。尤其是清朝道光末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从1846年至1956年的110年间竟年年都有水灾。
面对频繁的洪水,仙桃百姓并未屈服。在仙桃市沔商总会执行秘书长刘华看来,正因为如此,仙桃人形成了善于应变、坚韧不拔的独特基因。“开放开明、尚德尚进”8个字是150多万仙桃人票选出来的“仙桃精神”。他们认为,“尚德尚进”诠释了仙桃人以德为先、与人为善、诚信为本、昂扬向上、奋力争先的情怀与气度。汉江边这座小城,正是凭借着这种独有的基因与精神,一次次在历史的褶皱里寻得生机。
6月中旬的一个雨天,站在杜家台分洪闸前,只见分洪闸如同一条钢铁巨龙伏卧在汉江之畔,30孔弧形钢制闸门紧闭。大雨倾盆而下,雨点砸在地上溅起的水花连成一片白雾。这场暴雨,让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杜家台分洪闸管理分局局长蒋力杰仿佛回到了27年前的那个夏天,“1998年,杜家台分洪闸差一点又一次启用”。
蒋力杰回忆说,那年,为了迎战汉江洪水,杜家台分蓄洪区已开始全力准备分洪工作。当时,杜家台分洪区已经14年没有分洪,堤防基础较为脆弱。仙桃紧急调配人员、设备日夜奋战,完成了围堤加固工程。万幸的是,最后没有分洪。
杜家台分洪闸管理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从1955年10月动工建设,到1956年4月投入使用,作为保卫下游大武汉的最后一道防线,杜家台分蓄洪区工程建成至今共启用21次,累计分蓄洪近200亿立方米。
如今,伴随着丹江口水库、三峡工程的投入使用,汉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显著减轻,杜家台分洪闸开启的频次越来越少。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启用频次越来越少,但杜家台分洪闸的数字化改造工作却在加速推进。目前30孔闸门已全部启用数字化电脑调控,坐在集控室就可以启闭闸门。
距离杜家台分洪闸直线距离不过10多米的汉江大堤上,绿树成荫,宽阔的堤面可以同时容纳两台汽车并排行驶。每天清晨时分,汉江堤顶绿道,一江碧波悠悠东去,巍巍江堤芳草萋萋,众多市民听着音乐,迎着江风惬意地奔跑。当夜幕降临,江堤下的道路两旁停满车辆,小摊小贩热闹非凡,升腾着满满城市“烟火气”。江堤旁的汉江奥运公园里,运动场人声鼎沸,游乐场欢声笑语。
仙桃的治水史是一部从“被动抗灾”到“主动调控”的千年奋斗史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仙桃始终高度重视治水兴水:新中国成立初期抢修257公里堤防奠定防洪骨架,改革开放后建成115座泵站体系破解“十年九淹”困局;进入21世纪,仙桃以“四水共治”为纲,投资19.2亿元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创新数字孪生流域管理,不断提升防汛能力。
看着眼前宽阔的江堤,荒滩地变身的汉江奥运公园,57岁的仙桃市民胡杰感慨良多。胡杰一辈子与水结缘,不仅家住汉江边,且部队转业后便到杜家台分洪闸管理分局工作,亲身经历了1998年抗洪抢险。“眼前的岁月静好、和谐安宁,让人很难与昔日的江水滔滔、惊涛骇浪联系起来。”
“这里堪称仙桃人气最旺的地方,平均每天1.2万人左右来这里‘打卡’。”仙桃市城发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样人气旺的还有距离仙桃城区半小时车程的排湖旅游度假区。今年6月,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预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北·仙桃站)在这里擂鼓开赛。碧波荡漾间,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前行,桨叶翻飞激起阵阵水花,让排湖的渔民吴超中幼年时的记忆又重新展现在眼前。
排湖是仙桃最大的湖泊,因作家碧野的散文名篇《静静的排湖》而闻名。一度的围堰变塘、围网养殖,导致湖面萎缩水质恶化。仙桃投资1亿元,在排湖区域重点实施了排南河综合整治、排北渔场尾水治理等项目。眼下,排湖水域已扩大至27平方公里,水深3米至5米,全域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核心区为Ⅱ类),游客走在岸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森林的壮阔景观。
依托一湖好水,仙桃正加快推进排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进了总投资超100亿元的两大文旅项目,其中沔阳小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旅游,让“静静的排湖”热闹起来。排湖岸边的密塘渔村人气爆棚,小渔村化身“网红”景区,渔民们吃上了“生态饭”。一湾碧水,滋养了鱼米产业,更孕育出水上赛事、文旅项目,诉说着美丽河湖带来美好生活的崭新惊喜。
“这是我家乡的米,叫仙桃香米。”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小米公司食堂开启直播,向4000万“米粉”推介来自家乡仙桃的香米;凌晨5点,张沟镇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已是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全国各地的鳝鱼批发商穿行在塑料网箱间,挑选鲜活肥美的黄鳝;仙桃全市莲藕种植面积14.9万亩,5万多人从事莲藕产业,沔城莲藕是仙桃特有的莲藕物种资源,距今约有千年历史。仙桃牵手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对沔城莲藕实施提纯复壮,恢复了“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扑”的口感……聚焦“一粒米”“一条鱼”“一根藕”,仙桃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奋力打造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新样板。
沧浪砺玉:“无石之地”绘就“极致答卷”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记载在《渔父》中的楚国民歌被后世广泛传唱。相传,古代沔阳有条沧浪河,屈原被流放路过这里时,偶遇一位渔夫向其问路,渔夫唱了一首《沧浪歌》,劝导和鼓励屈原积极面对现实,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沧浪河所在的仙桃市张沟镇也因此闻名,当地的明代古居沧浪馆成为后世文人凭吊屈原的胜地。中国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张难先曾在这里教学。革命战争年代,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也驻扎在这里。
如今的张沟镇同样名扬全国,却是因为一条鱼。这条鱼游出了沧浪河,游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每天日出前,在张沟镇先锋村的黄鳝交易市场,几十万斤黄鳝便已售罄,装车外运。过去20余年间,这座村落摇身变成全国最大的黄鳝养殖基地,背后的驱动力是当地人近乎苛刻的专注和精进。
1998年,先锋村村民大胆尝试,在全国首创“网箱养鳝”技术。从最初的500口网箱,到次年1520口,再到2000年爆发式增长至4700口,“家家养鳝、户户赚钱”的景象迅速铺开。仙桃市副市长雷荡介绍说,现在这个“全国养鳝第一村”,年交易量8000吨,年交易额6.5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突破6.5万元。
但真正决定仙桃黄鳝产业上限的,不是“敢试敢干”,也不是满足于最基本的靠天收,而是对养殖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极致追求。黄鳝具有十分特殊的“雌雄转换”特性,人工繁殖极其困难。过去,养殖户只能年复一年依赖捕捞、采购野生苗种,产业发展始终受制于“苗荒”这一卡脖子难题。
为了突破瓶颈,仙桃科研人员以近乎苛刻的执念投入到黄鳝“育苗”的科技攻坚中。20多年风雨兼程,研究团队在田里“蹲苗”,在实验室攻克人工繁育技术,一次次品尝失败,又一次次重整旗鼓。直到2019年6月,“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一场始于田间的试验,不仅成功改变了以捕捞为主的传统模式,更催生了仙桃沿东荆河10多个乡镇“多镇一业”的格局,推动繁育、养殖、物流、加工、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黄鳝产业体系。
不靠天吃饭,不守旧求稳,敢于突破,精于创新。没有模板可照搬的仙桃人,靠一代又一代地摸索试验,用汗水与时间把一条普通的黄鳝,养成了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也养出了自己的产业自信。
如今,仙桃黄鳝养殖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约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3%、湖北省的52.6%,规模稳居全国首位;产业集聚链上企业超300家,年综合产值突破103亿元,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0万。
如果说田野里这番润物无声的持续性极致,是一场绵延数代人、日夜耕耘的沉稳与耐性,那么在体坛上,仙桃人却以“跳起来摘桃”的爆发力,演绎着另一种极致。
盛夏时节,走进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训练馆,蹦床上少年飞跃如燕,墙角处女孩倒立如松,墙壁上高挂的李小双、杨威、郑李辉等奥运冠军的照片笑意盎然——他们是这些雏鹰仰望的高空,而闹市里的这个小院子也是这些前辈梦想启航的地方。
仙桃是亚洲体操联合会命名的“亚洲体操之乡”,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之城”。这座百万人口的小城,已走出9位奥运冠军与世界冠军,这在世界体坛也属罕见。这一切源于1992年的惊天一跃。
那年8月,仙桃小伙李小双代表中国队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比赛。面对决定胜负的一跳,李小双陷入两难境地:他可以选择稳妥动作保住奖牌;也可以挑战两年来多次尝试却从未成功过的“团身后空翻三周”,但一旦失败,他或将一无所获。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并夺得金牌,成为奥运史上首位成功完成这一高难动作的选手。
这一翻,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精神的跃迁——奔着金牌去,干就干第一!30多年过去,这种追求极致的冠军精神仍在延续。2024年巴黎奥运会,仙桃姑娘昌雅妮与搭档摘下跳水赛场首金,为中国跳水队赢得“开门红”,也将仙桃健儿的奥运金牌数刷新至8枚。
这种极致从来就不是天降奇迹。李小双的启蒙教练丁霞鹏的教案或许解释了这方土地上冠军辈出的原因:“要以大双、小双具有的优势条件——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克服先天不足。肩的柔软性差,每天以30到40分钟训练多吊多压多转肩,以手力相压。不够,系上绳子加压,矫正其圆。”
丁霞鹏最初创办的沔阳中学体操班没有专门的校舍、器材,孩子们在草地上练自由体操,在沙坑里练跳马,抓着树枝练单杠。后来,有了大一些的场地,丁霞鹏自制了一批设备,就这么咬着牙继续训练。正是在资源稀缺的土地上,仙桃人练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极致打法”——不靠天赋拼意志,不看条件靠坚持。
仙桃之极致,不止在体力与耐力,更有“脑力”的深耕。历史上,曾有“江汉文脉,半出沔阳”的说法。走进位于仙桃市中心的沔阳名人馆,古代名人厅、近现代名人厅、当代名人厅三个展厅的展陈内容,让许多参观者连连惊叹。明清时期,这里涌现出93名文武进士,民国时期更有2000多位革命烈士。从清代户部尚书傅颐,到大理寺卿陈文烛,从沔阳志作者童承叙,到抗日名将曾锡珪,从杂交水稻专家石明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再到著名作家池莉、歌剧艺术家王玉珍……
仙桃人将“极致”化作一种长久的文化自觉。在仙桃的数次采访中,记者一直在追寻一个答案,那就是中国法学界的“仙桃现象”如何产生?仙桃走出了王利明、张明楷、王洪祥、秦前红等百余位顶尖法学专家,活跃于民法、刑法、宪法、诉讼法等核心领域,不仅参与多部法律的起草,还推动了法学理论的发展。仙桃市档案馆总编审陈会斌说:“唐朝垂拱年间,狄仁杰任复州刺史,他在沔城断案的故事很多流传至今,让仙桃形成求公平、讲道理、扬正义的民风,这也为‘法学之乡’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真正让“法学之乡”名副其实的,不仅仅是人才数量,而是他们对法律精神、对公义尺度的精细探究与不懈攀登。仙桃法学家们甘于寂寞、秉持初心,把对正义的执念,倾注在一个个案卷和条文之间。
正如体育靠“苦练”翻出高度,农业靠“试验”摸出路径,仙桃的法学人则以“厚积薄发”的方式,打造法学高地。这里没有一蹴而就的光环,只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站在仙桃市区的高楼上远眺,2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险峻山川,连块大石头都没有,资源也说不上富饶。但就在这片“无石之地”,人们学会了“用力跳”“用心养”“用脑想”。他们相信,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能登顶。他们用梦想、汗水与坚韧,绘就出了一份“极致答卷”。
“无沔不成商”:首个千亿县的发展密码
浏览湖北省地图,仙桃市西北角一处“渔泛峰”的地名特别引人注意:地处平原水乡,为何名字里带“峰”字?
从仙桃城区的袁家口码头乘船沿汉江而行,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郑场镇渔泛峰的古码头。下船抬望眼前的台阶,有的石阶被江水冲刷出现塌陷,远处东侧的“陶董河古街”,50余座明清商铺建筑耸立在两侧。码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台阶有13级,象征明清时期驻留的十三省商会。渔泛峰古镇是江汉平原最大的粮棉交易口岸,和附近的黑流渡以“渔黑二镇,赛过南京”闻名。
史料记载,江汉平原曾为“云梦泽”时,渔泛峰就是湖中的高地,因从未被洪水淹没而称“峰”,水运畅达使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明朝起,这里便是棉布、棉花、粮食的集聚口岸,由汉江和陶董河外销各省,并远销日本、朝鲜。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仍是仙桃、天门、潜江三地物资集散地。
渔泛峰码头如同一枚褪色的商帮印章,诉说着仙桃曾经的漕运记忆。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水路交通便利,物资进出通畅,形成“日泊千帆,夜亮万灯”的盛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因航道萎缩、汉江水位下降以及受到公路运输网络冲击等原因,仙桃水运竞争力被削弱,但沔阳商脉从未断绝。水患锤炼的开放基因、明清积淀的商贸底蕴与现代沔商的创新裂变,共同织就了“鱼米之乡”的商业传奇。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角落看不到仙桃生意人。他们南来北往,南腔北调,很快融入不同地方的人群和生活。”刘华说,对比周边的地市,唯独仙桃把本地商人称作“沔商”。“每个沔阳人都有一个老板梦,钱多当大老板,钱少当小老板,没钱的做梦都想当老板。”
沿着仙彭大道行驶,道路两侧是一家挨着一家的非织造布制品企业,这里是彭场非织造布工业园。因为“一块布”,彭场镇闻名全国,12万人口的小镇,拥有685家非织造布工厂,年出口交货值3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5%,成为全国最大的非织造布原材料供应和制品加工出口基地。
谁能想到,仙桃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却是一位沔商走投无路下的破釜沉舟之举。
1986年春,当押运三个货柜的塑料袖套和鞋套到达广东一个码头,准备出口运往中东地区交付订单时,仙桃彭场镇国营校办编织厂厂长付立新却收到了中东地区战乱的消息。货物被拒收、多方奔走无果,一筹莫展的付立新,意外在码头遇见一位江浙外贸商人,对方正苦寻非织造布制品产能,当即向付立新转交了一笔非织造布方便袋订单。彼时,这种炼制石油产生的副产品在江汉平原尚属陌生事物,付立新当机立断去江浙一带采购非织造布布料,迅速完成订单。
由这笔外贸订单点燃的非织造布产业的星星之火,很快就在仙桃形成燎原之势。次年,彭场镇专门成立了一家非织造布制品集体企业,专注外贸生意。随着政策持续开放,当地又涌现出一大批非织造布企业和家庭作坊。师傅带徒弟、乡亲带乡亲,从设备制造、原料生产,到制品加工,以及研发检测,彭场镇已经形成了非织造布产业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目前,仙桃全市已集聚非织造布企业27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5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80%以上产品远销到欧、美、日、韩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涉及32大类、130多个品种,成为全国非织造布产业链条最完善、出口量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全球防护物资的主产地之一。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扶持。聚焦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仙桃出台了特有的“布八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提高新质生产力。仙桃市经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燕子说,政府还创新搭建了“飞织链”供应链平台,平台以原材料集采为切入点,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4年实现了销售额过1亿元,今年争取超10亿元。
位于彭场镇太子湖大道南侧的湖北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先后开发了阻燃防化材料、防生化正压防护服、超柔无纺布等10多种产品。技术不断突破的背后,是仙桃主动对接武汉等地科创人才与资源的全新思路。这家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湖北拓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当地政府不断鼓励和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合作,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科技攻关,开展应用和创新研究。
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厂区对面是我国首个非织造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这也是首个设在非省会城市的“国字号”检测中心。“以前产品出口要送检,需要送到广东、浙江那里的检测中心,不仅费用不便宜,还要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我们抢占市场来不及啊!如今产品几分钟就可送检,有的当天就能拿到检测证书,政府还实行全免费检测。”湖北拓盈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质量经理张继文说。
从明清时期的布商、粮商到当代走出国门、叩响高科技之门的沔商,一条穿越时代的商业血脉,始终奔涌不息。
截至今日,沔商总会异地仙桃商会已拥有会员企业3600家,其中上市公司24家,市值过万亿元。自沔商总会成立以来,已有近200家沔商企业落户仙桃,总投资1500多亿元。仅2025年上半年,沔商企业在仙桃投资项目24个,投资金额达16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沔商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仙桃人敢于创新、敢于走新路的独特性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历届仙桃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重商、爱商、护商的发展定力和政策扶持。
总投资300亿元的容百科技,刷新了仙桃招商引资的纪录。对于这个项目,仙桃跟踪多年,年年拜访容百科技,寻求合作机会。容百集团董事长白厚善说,一个企业布局不简单是家乡情结、情感因素,一定是考虑到产业配套、未来发展规划,还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越来越多的客商也被这座城市的“极致文化”和“高效服务”吸引,纷纷将资本与希望投向仙桃。
2001年,台湾旺旺集团跨越海峡,将仙桃作为华中布局的起点。“情定仙桃”并非偶然:丰富的原料产地、发达的交通物流、本地政府的亲商态度,成为旺旺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20余年来,旺旺不断扩建,从一厂到八厂,产品线从仙贝、雪饼拓展至饮品、糖果,年产值由4000万元增加到10亿元,产值增加20多倍,成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扎根最深的样本之一。
旺旺之外,越来越多知名食品企业也将仙桃作为产业重镇:中粮米业、香港真巧食品、米老头集团……它们以仙桃为轴心,辐射华中乃至全国市场,仙桃也因此被授予全国第一家“中国食品产业名城”。
不久前,工信部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千亿县GDP排名”榜单,仙桃居第50位,较上一年上升5位,成为湖北省连续3年唯一上榜的县市。
从汉江边的商埠码头,到联通全球的产业基地,仙桃始终是一座向着未来奔涌的城市。正如奔流不息的汉江,纵有蜿蜒曲折,终将奔赴远方。仙桃的故事还在续写,而这方土地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抉择,都将成为未来的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