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石培华: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8月19日,由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安顺学院共建的全国首个聚焦“文旅主理人”培养的现代产业学院——“文旅主理人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揭牌。
会后,安顺学院名誉校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石培华接受了天眼新闻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当前文旅产业已从单纯的资源开发时代转向需求开发和创意开发时代。贵州应通过系统化人才战略,将“人”作为文旅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创意、跨界、生态为突破口,构建国际化文旅人才生态,助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记者:近年来,贵州“村超”“村BA”等文旅现象火爆出圈,您认为这些“爆款”背后,人才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与传统文旅开发模式相比,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石培华:今天的文旅产业已经从单纯的资源开发时代转向需求开发和创意开发时代。“村超”“村BA”以及贵州近年来涌现的一系列新的文旅业态和形式,其背后的资源储备本身是长期存在的,如何根据文旅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重构、开发和营销成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键。我认为,新时代的文旅人才通过创意和专业能力实现这种创新组合,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村超”赛场。
一是人才为贵州带来了文旅开发和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思维,依托贵州本土的市场环境快速形成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旅产品和业态,配合贵州本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软”“硬”件结合,就有机会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爆款”。
二是人才让贵州充分发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发展的步伐。当代文旅经济是情感经济、注意力经济,人才深谙科技转化和释放文旅生产力的模式和方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村超”的操盘团队。
三是人才为贵州文旅发展带来了最前沿的信息反馈和市场洞察,大规模文旅人才的投入,为贵州文旅发展不断贡献创新活力。
记者:您提出“资源是帆船,人才是领航员”的比喻,在文旅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理解二者关系的动态演变?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民族文化等资源禀赋,为人才创新提供了哪些独特试验场?
石培华:人才与资源是双轮驱动。“领航员”只有在“帆船”的支撑下才能乘风破浪,“帆船”只有在“领航员”的指引下才能驶向正确的方向。
当文旅市场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消费者对文旅消费的需求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新方向时,“帆船”也就驶入了一片礁石遍布的“险滩”,此时“领航员”也将成为“帆船”行稳致远的最关键力量。
贵州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具备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禀赋突出、特色鲜明、不同开发阶段梯度完整的特征。这样的资源储备为文旅人才在不同领域、面向不同资源、不同开发阶段、不同业态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赤水丹霞。付树湘 摄
人才通过创新和专业能力持续提升贵州的资源价值,首先要用新思维新方法做好资源谱系的梳理和文旅价值的深度发掘工作,为市场带来耳目一新的贵州产品新谱和文化新解。其次要做好关键资源的发展性保护和创造性传播工作,广泛应用元宇宙、区块链、自媒体等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形式,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宝贵文旅资源紧密结合。最后是要围绕优势特色资源久久为功,形成系统完整的产品和品牌体系。
记者:分析完资源与人才的关系,我们再回到当下的文旅发展形势上来。您认为,当前文旅市场发展呈现何种新特点?对贵州而言,机遇何在?
石培华:当前旅游发展呈现五大新特点:第一,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取代传统资源开发模式。第二,文旅产业进入大众化与专业化并存的并行期。第三,存量盘活成为主战场, 旅游开发从“投资、投入、基建”转向运营时代;第四,人才结构多元化,银发人才、非遗传承人、跨界人才等崛起;第五,文旅成为最大人才平台,“文旅+百业”特征显著。
“村T”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贵州近年来在文旅创新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存量盘活与注重运营时代。人才作为核心群体力量,成为创新要素与功能的第一资源。
记者:在这一背景下,贵州如何利用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更好地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推动从“卖风景”向“卖生活方式”的转型?
石培华:从“风景输出”到“生活方式输出”,背后是贵州旅游产品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研学康养、文化体验等“全景式”目的地体验的转变。一个重要的思维逻辑转变就是要“跳出文旅看文旅”,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理解文旅体验作为综合性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
因此,贵州引进文旅人才,除常规领域外,还要重点引进三个领域的人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人才日系列活动现场。
一是文旅深度融合人才,对贵州文化资源谱系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具有深刻理解,能够通过创新组合丰富和完善贵州高水平文旅融合产品体系。二是品牌运营和危机管理人才,在自媒体时代具备洞察互联网品牌传播规律和品牌危机应对能力,能够持续维护和提升贵州文旅品牌的网络形象。三是生活方式设计人才,熟悉贵州文化背景和特色生活的基础上,能够将贵州生活方式与现代人休闲娱乐需求紧密结合,进行各类文旅产品开发。
而留住文旅人才、用好文旅人才的关键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好人才首先要信任人才,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为人才提供自主作为的广泛空间;二是有恒产者有恒心,要做好人才基本待遇保障工作;三是有未来者有现在,要畅通人才持续发展成长和提升机制。
记者:以人才创新驱动文旅发展,具体要如何实施呢?
石培华: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实施全国首个文旅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人才开发投资提升至与基础设施建设同等地位。构建“文旅人才+”开发体系,建立人才生态数据库,并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为文旅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是打造国际文旅人才港,吸引全球创意人才汇聚。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励国内外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贵州文旅发展。同时创建有基金支持、有孵化基地、有政策、有转化通道的平台,重点吸引专精特新企业。
“黔旅工匠”活动开展情况汇报现场。
三是创新人才载体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与旅游吸引力。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品牌,实施“六个一”计划:每个村寨培育1名文旅带头人、每个景区打造1个创客空间、每县建设1处民宿聚落、每市创建1个研学基地、每年举办1场国际创意大赛、每季推出1个文旅新IP。
四是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构建“学业—就业—创业—产业”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数字化运营、沉浸式体验设计、文旅装备研发等新型人才。
五是实施本土人才振兴计划,以夯实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建“贵州文旅人才指数”,通过动态监测人才效能,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记者:如果为贵州绘制一幅人才驱动型文旅蓝图,您设想中的场景会是什么?
石培华:说到这里,我想先以“黄小西”这个贵州近期非常出圈的IP为例。“黄小西”具有烟火气、网络属性和网红潜质,她代表了贵州的千山万水、民族风情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她可以是一个导游、服务员、玩伴,也可以是游客心中的朋友、家人,甚至是贵州旅游的代言人。围绕“黄小西”,可以通过赋予她不同的角色和故事,共同打造一个涵盖动漫、游戏、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等多领域的文旅生态系统。
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现场,“黄小西”AI智能体发布。
回归到问题本身,人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黄小西”可以是每一个来贵州创业的人,每一个想来贵州快乐生活的人。在贵州的历史长河中,阳明悟道、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都为贵州的文明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贵州在生态、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展现了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文明精神。贵州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让人才来到这里,在共创美好生活的同时,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编辑/王子琪 实习生 熊天翔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