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之前,我为它拍了照。

提着下电梯,感觉沉甸甸的。就因为这沉甸甸,底子厚实,才成就了它跟我“不一样”的经历。
先是光着提下去的,快出单元敞口门,我把平时装伞的塑料袋套上它,放进垃圾桶。
沉甸甸的厚实,来自它的底子,因了这厚实,它才跟随我爬过家乡的老东山,小白龙。

去过嘉峪关
记得那是2016年6月,我跟二哥去老家瑞光寺村看“阳宗海山歌节”,看了一半,我就单独去爬小白龙。瑞光寺在半山腰,从村子右边山路去小白龙,已经不远了了。爬到山顶,穿行在茫茫松林,回忆着小时候山上拾菌子,扯杨梅,喝山水,吃白酒果的乐趣。正想着,遇大雨了,在大松树下躲雨,踏着满山满坡的野草灌木刺棵,眺望汤池坝子,烟雾缭绕。下山,不知多少次差点儿崴脚,湿滑的路,被雨水冲刷的光滑发亮,只得横着走,用鞋子紧紧跐着枝条,石块。先是湿湿的,下到村边水泥路,又干了,还沾着草叶和黄红的泥巴。
因了这厚实,[2019年]它才跟随我远走江南七市——南京、苏州、无锡、湖州、杭州、嘉兴、上海。终于感受到了江南暑天的闷热。见到了太湖、沈万三故居、西湖,爬上了中山陵,上海经贸大厦,坐了黄浦江游船,听了小姐姐的苏州评弹。

鞋底磨勚了,磨薄了
因了这厚实,[2021年]它才跟随我去过攀枝花,参观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坐过泸沽湖的独木舟。
因了这厚实,它才跟随我游过甘青大环线,见到了张掖丹霞山的绚丽,敦煌莫高窟的厚重,鸣沙山一鞋子的黄沙,茶卡盐湖的仙境,青海湖的湛蓝,听到了塔尔寺的佛音。那是2023年的事。
因了这厚实,去年10月它才跟随我登上多年想去而没去成的长虫山,见到了老祖先尽节处文保碑,吃到了虚宁寺的素饭。那天也是多雨,下山时,裤脚鞋子都沾了红泥,湿湿的,湿滑度丝毫不亚于从小白龙下山,从此,鞋子就成了这幅脏模样。
去过福保半岛
昆明今年雨水特别多,从5月份就下到现在,还在沥沥拉拉。
昨晚六点半,停了一会,我就光脚穿着这双鞋下去院子活动活动,不一会儿,左脚底一股微微的凉意,我明白,鞋底漏水了。那是磨勚了、磨薄了,地板上雨水从细缝儿浸上来了,不得不让它休息了。
十几年了,至今连它是啥牌子都认不得。刚才拍照时,看了看,鞋帮子印有sport英文字样,也不是牌子。
但它比较合脚。鞋帮是软的,透气的,鞋底是硬的,厚重的。

去过兰州

啥牌子至今都不道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