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甘露寺,多数人想到的,一定是江苏镇江北固山上的那座。
三国时,周瑜设计,以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饵,引诱刘备到东吴成亲,趁机囚禁老刘,以换取荆州。
没想到,诸葛孔明将计就计,让刘备请求吴国太在甘露寺相见。
吴国太相中刘备,结果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在洛阳偃师,也有一座甘露寺,这里的故事,一点不比镇江的少。
洛阳这座甘露寺,在偃师东南的府店镇曹窑村,背靠嵩山,离偃师城区有三十四公里,跟一代神童甘罗有关。
想游甘露寺,先爬杨苗山。
杨苗山是洛阳驴友的经典路线,我去时是周末,碰到几拨背着登山包的人。
山里树多,走在路上风都是凉的,比市区能低好几度。
站在山上,举目望去,满目青山叠翠,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自然景观的诱人之处。
杨苗山有个废弃的景区——红石峡,峡中石头是红颜色,顺着峡谷走,能看到好几个水潭,大的叫白龙潭,小的有螃蟹潭,还有十几条小瀑布。
需要注意的是,红石峡虽然凉爽、景美,但,属于废弃景区,并不建议去。
一是,原有的大门被山洪冲毁,想进入景区,并不容易,由于无人维护,景区内,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二是,植被茂盛,原生态,有不少小动物,我之前游览红石峡,正卖力爬山,一抬头,一棵树横在眼前,树枝上,一条一米多长的蛇,吐着信子,可把我给吓坏了。
杨苗山原来叫奶奶山,因一个叫杨苗的女子,才改名杨苗山。
杨苗1918年出生,家在偃师缑氏镇,自幼性格坚毅,对道教很感兴趣,18岁时,因为不满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
她去了很多地方,靠给人纺花、织布、缝衣裳,赚钱过日子几年后,她存下了8块银元。
20多岁时,杨苗到佛光田窑村南的山上修行。
她以4块银元购下一块山地,剩下的4块银元买了一头瘸了一条腿的牛。
刚开始,她住在一个山洞里,开荒种粮,不分昼夜辛苦劳作。那时候山里缺医少药,杨苗就自己上山采药、尝药、熬药,为当地百姓免费看病、治病。
慢慢地,她在这里陆续修建了祖母殿、大悲母殿、弥勒殿、观音殿等,并塑神像。
2000年,杨苗因病去世,享年82岁,下葬时,漫山遍野都是送行的人。
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将奶奶山改名为杨苗山,杨苗所住的洞叫杨苗洞。
如今的杨苗洞,仍在山腰上,坐北朝南,深大概三四米,宽两米多,洞内有洞,里面黑黢黢,啥也看不见。
很难想象,她当初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
来到甘露寺,第一感觉是清净。
寺很小,很简陋,坐北朝南,南边能看到马鞍山、黄龙洞山、麒麟山。
主殿有一尊孩童的塑像,丰神俊秀,脖子上有红项圈,金锁垂在胸前,这就是“一代神童”甘罗。
甘罗是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出使赵国,说动赵国献出十几座城。
甘罗堪称古今中外,“神童”的天花板,一直是“别人家孩子”的标杆。
后人为纪念甘罗,在此建造了甘露寺。
相传,甘露寺是皇家寺院,隋代就有了,还曾是少林寺的上院,“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附近。但这些,都没有官方史料佐证。
甘露寺西北角,有一眼泉,叫甘泉。
我去的时候,有村民正拿着瓢接水,我也试了试,水很凉,但,挺甜的。
泉边有棵老槐树,树干很粗,得两个人合抱,树荫能盖住半个寺院。
村民说,以前客商路过,都爱在这儿歇脚,喝口泉水,乘乘凉。
甘泉旁边有个小亭子,亭子里立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英雄纪念碑”,是偃师市政府立的。
碑上有些字被磨淡了,但还能看清大意。
抗战时,杨苗山一带是八路军皮定均部的根据地。
有次日伪军来了300多人,想打进来,皮定均带着战士在曹窑村设了埋伏。
战斗非常激烈,最后,除了少量敌人侥幸逃脱,剩下的日伪军,全部被歼。
后来,豫西人都尊称皮定均为“战神”,他带的部队叫“皮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