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
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登高望齐云
查 旭
我对家乡的齐云山有种难以言说的喜欢。
或许这是骨子里的爱,或许是我老家就在齐云山的后山。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心中早已烙下齐云山的印记。
齐云山,我感慨至深。打小的时候,抬头就可看见一座玛瑙色的山兀立在我们的眼前。因为家在齐云山后山脚下的缘故,才有经常登山的便利,沿齐云山南北四条古道我都在很小的时候便登顶。我也记不清去了多少次齐云山,总是被其吸引,被其丹霞地貌、深邃的文化、多彩的景致所叹服。我喜欢齐云山,喜欢得蛮不讲理,难怪郁达夫游齐云山时叹其曰:“样子更是神奇古怪,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打开历史画卷,漫步在月华街,伫立在石桥岩前,听着空灵的道家音乐,处处飘逸着人间烟火的齐云山,无不为其文化山、道家山、金石山而叹服!
站在望仙亭俯瞰,横江在这里转了个弯,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这景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难怪从古至今有多少仙风道人把这里作为传道授业归隐之地。
过了望仙楼,来到梦真桥。梦真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桥左有棵榉树历经千年而壮硕地屹立在风雨中,寄托着人间美好。梦真桥,美好的名字,有梦成真的地方,有多少人在此怀揣梦想,欲想通达成功的彼岸。
从梦真桥向东看,有一块硕大的天然岩,就是著名的福喜岩,上层崖体凸起,类似房檐,挡住部分雨水冲刷,苔藓生长因岩石含水量不均而呈带状,由此形成了正看似喜、倒看似福的黑红相间纹理。你若一个不留神,“喜”“福”二字就和你擦肩而过。
来到一天门,就到了真仙洞府景区,这里就是一幅天开神秀图。岩体宏大,洞穴遍布。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座刀砍斧削般的巨崖之巅,常有涓涓细流顺势而下,似珍珠般的水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常年如珍珠般滴落不息。滴滴如珠,绵绵成串,那水滴从几十米高处落下,落在碧莲池的心窝里,泛起了涟漪。这便是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为“珠帘飞洒,奇为第一”的“珍珠帘”奇观。而崖下盛接珍珠帘水的碧莲池,自然也就以其不涸不溢,澄清碧透的特色而闻名遐迩。碧莲池北边,静立着几棵参天大树高耸云端,端详着齐云山的风云变幻。朱熹在这里写下了“天门之外,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葱茏。天门里面,珠泉飞飞洒洒,天地沉碧。”若站在碧莲池回首东望,天门酷肖一巨大石象,俗称“象鼻岩”。明代胡清泉来到这里,宛如置身仙境,化作无限喜悦,面对粉红色的山,提笔写下“悦山”,以表心中喜悦之情。
齐云山自唐代以来,多少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沥翰墨于烟霞之上,寄豪情于翠峦之间,为齐云山留下了多少珍贵的精神遗产?成了多少文人的精神驿站,也奠定了齐云山在众名山中的文化品位。这些文人雅士在孤独中享受充盈,在寂静中陶醉于自然。
流连于齐云山的山色景观高深空灵,领悟于充盈的文化底蕴及厚实的道家文化,或如痴,或如醉,或寄情于山水,或倾情于自然,难怪众多名人在此留下了那么多名篇、名句、名言、名楹,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齐云山的底色是玛瑙红,或者说是齐云红。
当你看到齐云山方圆一百多公里都是玛瑙红的时候,那叫璀璨和壮观。在阳光照射下,仿佛是一幅天然辽阔的丹青图。这哪是人间,简直胜似天上宫阙!
齐云山是一抹浮在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间的丹霞。这里,崖是红的,岭是红的,洞是红的,崖染丹霞,层层叠叠。连太素宫的宫墙和唐寅撰写的硕大的碑刻也是红的,在阳光照射下,艳红如火,光彩夺目。似朱砂染峰岩,层层叠叠;丹霞映日月,换了人间。我置身其中,玛瑙红、朱砂红、胭脂红,红韵律动,处处呈现奇特的丹霞地貌。山峦犹如一片飘浮在青山绿水中的彩云一样。难怪明代袁宏道写下了“山山玛瑙红,高古复飞动”优美的诗句。
我喜欢齐云山空灵的感觉,我喜欢齐云山的空山鸟语,我更喜欢雨后的齐云。雨后的齐云山,像被圣洁之水洗过一样,掸出了灰尘,掸出了污浊,掸出了喧嚣,和着空灵的道家音乐,显出淡淡的雅,淡淡的静,淡淡的美。这时从不远处传来淡淡的仙音,悠悠的呢喃,远远的吟唱,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轻轻触动,引导着身体,渗透进心田,身心被洗涤一清。
过了二天门、三天门,来到了月华街。月华天街因形如月牙而得名。临崖而建的月华天街,宛如一弯新月横卧在齐云山上。羽士仙踪和人间烟火相依相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让主客共生的逍遥底色清晰可见。
在这条街上道观和民居相邻,香火和炊烟互绕,道家修行和民俗生活相融。在月华街的一角有榔梅庵,是徐霞客两上齐云山的下榻之所,但现在见不到任何下榻的历史痕迹,只留在他的鲜活的文字里。
齐云山是一座文化厚重,满山遍是石刻的“金石山”。齐云山的石刻得益于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条件,这里石质好,“玛瑙红”“黟县青”光泽亮丽。这里的刻工技艺精湛,“徽州三雕”艺术在明清时期是全国首屈一指。因而当年的齐云山似乎变成一个大磁场,吸引着众多名人雅士来参拜,他们或游山,或作诗,或题刻,或作文章,造就得齐云山处处都是文化。当你登上齐云山,向四周眺望,那遍布山间的众多摩崖石刻堪称一部金石志。齐云山石刻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书法风格囊括正、草、隶、篆等。有镌于崖壁,有刻于碑上,作品多出自古代、近代国内书法大家手笔。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摩崖和碑刻1400多处,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尚存462处,其中摩崖256处,碑刻206处,主要分布在一天门、真仙洞府、紫霄崖和云岩湖石桥岩一带,如宝石般镶嵌于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墙垣碑石之中,使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山水之间,使得毫无生气的石头有了触手可摸的灵气。触摸到这些摩崖石刻就触摸到宋、元、明、清史,仿佛每一个来者可以和这些先哲们在云中对话。
这时,我来到最高峰南面,远远看到刻有“思耻台”三个字分外醒目。看到这三个字,会情不自禁地触摸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反省,警醒自己,要自重、自警、自律,守住底线。廓岩下有巨石崩落,巧立于丹台之上,方正突兀,不偏不倚,中立不阿,故名“中立石”。有“中立石、能者从之”的石刻赫然在目,是王阳明弟子邹东廓所题写。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出自《孟子》,意为坚守适中的原则行事,具备能力的人自然愿意追随。该句强调不降低标准迎合他人,通过自身践行正道来吸引志同道合者。或许这块中立石,能启迪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凡是看问题,解决问题,站在中立的立场,就会不偏不倚。
正午,我登上最高峰。太阳正好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我张开双臂,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太阳。这时霞光从云罅中透射出来,照在山顶,暖洋洋地照在我心上。我站在最高峰驻足向山的南面远眺,乡间小道弯弯曲曲,像一条黄色的彩带,那田间绿油油的庄稼,绿了乡间,我在努力地寻找我的村庄我的家。
在齐云山上兜兜转转、上上下下爬了四个多小时,似乎还没有尽兴。难怪乎徐霞客在当年交通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先后二次来到齐云山。这位伟大的旅行家生平二次到达的山只有四座,分别是黄山、天台山、雁荡山和齐云山。可以断定的是,徐霞客这位大旅行家在二年内再登齐云山,说明他对齐云山钟情之深。
“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这是对齐云山最好的注释。而齐云山玛瑙石罅中遍布古树名木。这里的树木,以古老苍劲见长。景区境内拥有大量珍稀的名木古树,如榔梅、木瓜、榉树、紫薇、三尖杉、黄连木、楠木等。寿字崖前那几棵古树上都长出斑驳的青苔,月华街那棵楠木树干上却长着不知道叫什么的草本植物,显出其古老而沧桑。在古木的荫护下,齐云山分外幽静典雅。这些古树上都挂有标牌,像是向人出示它的身份证。有一棵榔梅,系在树上的标牌告诉我们,它已570岁。在齐云山,你不经意间,遇到的一棵树,那都上了几百年。
古人笔下的齐云山风韵犹在。当下的齐云山,丹霞映天,跫音清脆,生机一片。
END
“
作者简介
查旭,笔名木丁,安徽省黄山市休宁渭桥人。曾在机关工作,现供职于中国联通黄山市分公司。2010年开始诗歌、散文创作,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作品散发于国家级、省级、市级报纸刊物。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理事。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陈夏暑
摄影图片|祥源齐云山度假区
联合出品|黄山市作协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值班编辑:桂 阳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王翠竹
终审:李学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