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的嘉陵江畔,重庆史迪威博物馆静静矗立。这座以外国军人命名的博物馆,见证着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凝结的深厚情谊,承载着一段跨越太平洋的抗战记忆。
不久前,博物馆迎来了来华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华裔青少年。孩子们一边认真观看一幅幅老照片、一枚枚勋章,一边聆听讲解员讲述史迪威将军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的故事。
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1942年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曾与日军浴血奋战,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了解到海外课堂上很少涉及的历史细节。”就读于英国文麟中华文化学校的周莉丽说,“这里有美国和中国共同的抗战记忆,这样的情谊非常可贵。”该校校长王海云表示,博物馆展示的中国与美英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值得青少年铭记和学习。
博物馆院内史迪威将军旧居旁,有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桂花树。史迪威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史迪威博物馆馆长陶燕回忆说,2023年是史迪威诞辰140周年,在史迪威研究中心举行的纪念活动上,史迪威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发表视频致辞,伊斯特布鲁克的女儿和孙辈们到现场出席活动。在博物馆里,史迪威的后人追寻先辈的记忆,种下了这棵象征友谊的桂花树。“这棵树象征着中美两国在抗战烽火中结下的历史情谊,寄托着两国人民传承友好的心愿。”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重庆大学教授敖依昌说。
2023年8月29日,习主席复信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习主席指出,感谢伊斯特布鲁克在来信中分享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家族几代人同中国友好交往的故事,从史迪威家族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敖依昌介绍,史迪威在华期间敏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力量。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美军派出观察组访问延安。包瑞德率领的观察组在延安期间,目睹了一片军民团结、斗志昂扬、欣欣向荣、丰衣足食的新天地,得出“未来的中国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结论,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的重要历史注脚。
2024年10月,由史迪威将军后代和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组成的访问团,到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访。“我们当时准备了一面印有美军观察组成员身着粗布中山装在延安的合影展板。美军观察组成员多姆克的女儿葆拉·斯特林一走进博物馆大门,就立刻认出了展板照片上的父亲,激动地上前轻抚父亲的面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看到一张毛泽东主席把自己的办公室让给多姆克使用的照片时,葆拉·斯特林感慨不已:“父亲与中国朋友结下了终身友谊,这种友谊成为整个家族与中国的连接。”葆拉·斯特林还向博物馆赠送了刊有包瑞德所写、涉及美军延安观察组相关内容的《中国研究专刊》等珍贵历史资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陶燕说,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紧密结合起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广泛国际支持。
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不少参观者留下了自己的真挚感受。“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字,既有‘历史与友情长留天地’的感怀,也有‘期待民间友谊代代相传’的期盼。我们愿意以博物馆为纽带,继续推动中美历史人文交流合作,为中美人民友好交往架桥铺路,为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注入动力。”陶燕说。(张顺莉、张丹)
编辑:高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