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书院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海会古刹始建于唐朝,颇具规模。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
古往今来,海会书院因秀美的山水、壮丽的建筑、深厚的底蕴成为历代文人读书求学、寻幽览胜的极佳之地,名闻遐迩。
【古刹海会寺院】海会寺也叫龙泉寺,创建于唐代,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景区内现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
海会寺是一座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的三晋名刹,因百川于此相会归海而得名,寺院内外绿水盈盈,著名的“海会龙湫”是阳城古八景之一,加上“曲水流觞”、“海会龙泉”、“鱼沼飞梁”等,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清幽水景。唐昭宗李晔曾赐名“龙泉禅院”,宋太宗赵光义赐名“海会寺”。海会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白兔衔经”的传说,给这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据专家初考,东晋时期的“东方圣人”释道安,曾在此翻译佛经,传扬佛法。
【海会唐明双塔】又称唐明双塔,一塔建于唐代,一塔建于明代,两塔比肩而立,高耸入云,是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唐塔建于唐末梁初,是为纪念扩建寺院的顺敏禅师而修建的舍利塔,塔身密布佛龛,龛内原嵌有铁坐佛,又称“千佛塔”。地基下沉,向西倾斜,千年不倒,被誉为“中国的比萨塔”。明塔于嘉靖四十四年修建,是座文峰塔,塔身砖雕设计,玲珑精致,琉璃擎檐柱悬空阁更是全国罕见,砖石围筑像极了当地的沁河古堡,所以全称“琉璃玲珑悬阁堡塔”,专家赞之为:“国之珍宝”、“北方楼阁式塔中的唯一佳例”。
【阳城北大清华】海会书院被誉为明清之际的北大清华。海会书院由寺院衍生而出,这里环境清幽,景物宜人,明清时期极为兴盛。与韩城、桐城齐名,从书院走出的进士多达68名。
有明成化年间四大清官之首、被明宪宗称为“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有明代吏部尚书、著有《万历会计录》、力助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改革的王国光;有被崇祯皇帝称为“文章可华国,才略可御变”,曾在海会书院教书讲学的“藐山方丈”张慎言;以及户部尚书孙居相;大数学家张敦仁;享誉大江南北的大诗人张晋、延君寿、李毅等。更有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的陈廷敬等。
【书院风光壮美】海会书院不仅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人才辈出,而且风景异常优美。景区分为唐代双塔区、书院文化区、古刹区三个板块。海会书院历史悠久、古建荟萃、龙泉潺潺、美景怡人。静静书院、壶壶流觞,无不诉说着海会书院千年的沧桑,廉政书院、修心养性,无不突兀海会书院今日的辉煌。邀请九州宾客饮龙泉圣水,览科举盛况,登琉璃堡塔,赏十朝古碑,海会书院期待您的光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