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探访中山路中华城免税店。
走进“屿见闽南”景区,感受非遗新魅力。
走访鼓浪屿婚姻登记中心。记者 唐光峰 摄
晨报记者 林舒凡 傅曦颖 宗琴
8月22日—24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厦门。在为期三天的主题采访中,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多家中央媒体及省市主要媒体的70余名记者,走进“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景区(以下简称“屿见闽南”)、中山路、鼓浪屿、深田社区、莲兴社区和好慷在家,聚焦厦门在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金融扶持消费、家政服务业提质增效扩容等方面的亮点举措,以及厦门“十四五”期间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显著成就和经验做法。
体验文旅消费新场景
学习布袋木偶戏,体验拓印制作……在“屿见闽南”景区,采访团深入体验闽南文化,采访厦门在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上的创新成效。
据悉,“屿见闽南”通过打造体验式非遗博物馆,构建沉浸式消费新场景,让游客一站式了解闽南文化,以文化牵引新消费。一期开业仅三个月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长达5小时。
近年来,厦门在文化和消费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大文旅产品供给,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能。以中山路为例,厦门全力打造魅力中山路,在消费上,引进培育流量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着力形成“老建筑+新科技”“旧商铺+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在文化上,深挖厦门文化资源,着力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
此外,“非遗+旅游”“文博+旅游”“婚庆+文旅”等文旅消费融合的文章也在不断续写。
鼓浪屿于今年6月正式启用婚姻登记中心,启用至今已办理婚姻登记超400对。采访团在中心“偶遇”了新人孙可和安璟乔登记领证的“甜蜜时刻”。新娘安璟乔表示登记服务很顺利,体验感良好,“这里的环境和布景很美,也很多样化,满足了我们年轻人想要‘出片’的需求”。
以鼓浪屿婚姻登记中心为牵引,厦门市民政局深入挖掘特色闽南婚庆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行业及周边区域经济增长。莫奈花园咖啡、林秉记等特色文旅商店均推出“甜蜜经济”主题特色服务,广受年轻人喜爱。
感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截至目前,厦门先后确定了4批共61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
深田社区打造社交休闲、老人康养、儿童育教、便民服务4类主题近10处“近邻”小空间,形成集助老、托幼、文化、医疗为一体的民生服务网络;莲兴社区则通过“圈住便利、圈住服务、圈住幸福”的实践,打造出宜居宜业、近邻有爱的试点样板。
“一刻钟”不仅是物理距离的限定,更是幸福指数升华的彰显。除了为居民提供便利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还显著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开元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照料、日间照护、近邻守护等多元优质服务,全链服务托起银发安康。莲兴社区与外图厦门书城共建,通过资源整合、信息互联、活动共办、场地共享等方式满足居民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了解金融扶持高质效
在金融扶持消费方面,厦门出台系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在消费信贷优惠、消费场景让利、拓宽保险保障等方面持续开展运营创新。
各大银行积极响应厦门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以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振兴厦门市消费市场。“城市文旅消费品牌”代表之一的苏小糖曾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门店运营成本上升等压力,兴业银行厦门分行通过“增信基金”这一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帮助其增强经营韧性。
截至今年6月末,厦门市居民消费贷款余额4080.9亿元,同比增长3.3%。围绕发展普惠金融、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供给,厦门积极打造“金融惠民+消费焕新+文化沉浸”消费活力场。
聚焦家政领域新业态
采访团的最后一站来到互联网家政服务企业“好慷在家”,将目光聚焦家政消费新领域。
“好慷在家”为超过800万家庭用户提供家政服务,为行业培训专业服务人员超11万人。“这些年家政行业领域越来越专业化,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分化,因此我们开辟不少新工种,如家庭保洁、宠物师、收纳师、上门做饭师等,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好慷在家子公司家内助保姆公司总裁邹敏说,种类的细分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加入。
“好慷在家”的成绩是厦门家政服务行业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缩影。厦门利用商务大数据平台,推动“厦门家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至今年6月,已入驻企业30余家,从业人员超1.8万人,累计上线培训超5万人次,初步形成“信用监管+产教联动+品牌引领”的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模式。
央媒声音
《工人日报》记者 肖婕妤:本次的采访非常充实,我们采访“好慷在家”,看到他们在家政服务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创新,服务种类涵盖方方面面,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的消费需求。他们对员工的关爱也非常人性化,是一个员工友好型的企业,能够让家政服务人员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度。(晨报记者 宗琴)
《中国妇女报》记者 韩嫣然:首次到访中山路,这条百年老街深深吸引了我。这里不仅保存着浓厚的闽南文化底蕴,还融汇了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两种文化交织共生,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显著带动了厦门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之后,我将围绕厦门“夜经济”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报道,全面呈现其文化活力和经济价值。(晨报记者 傅曦颖)
《农民日报》记者 陈章群:我们调研了鼓浪屿的一些业态,包括具有闽南特色的饼业、家庭旅社、大排档等。鼓浪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如今,这些业态与本土风貌、人文融合,形成了更加潮流的新业态,打造了一批兼具历史感、现代感、科技感的旅游景点。从流量变为“留量”,鼓浪屿形成了良好的文旅产业链,这对各地全国的文旅赋能、提振消费具有借鉴意义。(晨报记者 林舒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