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内药香氤氲,老中医指下探脉问平安;梨园广场红绸翻飞,退伍老兵听军歌湿了眼眶;葡园夜市欢声雷动,村民变舞台“明星”点燃夏夜——这不是普通的夜市,这是一场文化“活”起来、民心“暖”起来的生动实践。
当“中医药文化夜市”挤满了自发排队的居民,当艾灸的温热取代烧烤的烟火气,我们看到的,是一次颠覆传统的科普“破圈”。中医不再只是古籍里的艰深理论,它成了可感可触的脉象体温、可饮可尝的清热代茶、可学可用的养生智慧。社科联工作人员递出的不再是一本本沉寂的手册,而是融入市井烟火的“健康秘籍”。阳信县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高高在上的文化,一旦走进百姓的“柴米油盐”,就能焕发最蓬勃的生命力。
而当“百姓村晚”的鼓点敲响,文化惠民又奏响了另一重震撼和弦。它不仅是文艺演出,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情感共鸣和深入人心的安全教育。台上红绸烈焰翻滚,台下军民同声合唱,防溺水知识在掌声中入脑入心。这证明,最有效的公共服务,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共情的交融;最牢固的安全防线,筑就在“老味道”与“新活力”交织的欢歌笑语之中。
商店镇的葡萄夜市,则将“惠民”写进了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变脸、口技、街舞、市集——村民从旁观者变成舞台中央的“民星”,本地特产化作舌尖流淌的甘甜。这场“葡”天同庆的盛宴,跃动的不仅是经济的脉搏,更是文化自信、乡村活力在基层的尽情释放。
阳信的夏夜交响,由药香、歌声、果香汇成,最终在百姓心头落下滚烫的休止符。它启示我们:惠民工程不需要宏大口号,文化传承不囿于书本高阁。真正的民心工程,就藏在沾着雨露的烟火人间里,藏在每一次把服务送到“心坎上”的真诚努力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