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记者 郝宁
“夜划亮马河,治愈感拉满,桨声灯影里,解锁北京最Chill(放松)夜景!”近日,上海游客悠哈与朋友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公园乘着晚风,划起双人艇,畅享了一段难忘的京城夜游体验。
这个暑期,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选择晚上走入旅游休闲街区、文创市集、露天公园与古镇巷弄,纳凉避暑、漫步游览、消费购物,丰富的夜游场景点亮了城市的夜晚,也促进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入夜更精彩
夕阳西下,城市的夏日狂欢才刚刚开始。如今的夜游,早已超越了夜市小吃的范畴,游客成为这场沉浸式体验中最活跃的参与者。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推出的10条“漫步北京——追光夜游”主题线路中,除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还覆盖了正阳门箭楼、大栅栏、前门大街等中轴线标志景点,以及朝阳美食观光巴士等网红打卡点,全面展现北京夜间消费新面貌。
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游客不再局限于白日山水,更愿意体验夜间多元场景:打卡实景光影秀、畅游文化街区、品尝地道小吃、入住山间民宿、聆听山谷音乐会……这些丰富的夜游项目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推动“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变,也为周边村镇带来蓬勃人气。
“结合游客夜间休闲消费的新需求,景区不断开发拓展新‘夜’态项目。”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聪聪说,“我们将太行山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策划沉浸式夜游实景演艺项目,升级傣迪泼水节、主题花灯展示、非遗铁花阵等体验场景,为游客打造一幕震撼人心的山水夜景。”
当暮色降临福建福州,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与美食街渐次点亮,兼具闽都韵味与新潮体验的夜生活场景,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和文艺范。承载着老福州商业记忆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当地夜经济的新地标。
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池映月介绍,今年暑期,街区以三捷河区域为核心,实施水秀夜景灯光工程,融合海丝文化、商贾文化与古建民俗,借助声、光、电、水等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场夜色大秀,亮化工程从基础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和功能照明四大维度系统提升,增强了夜间视觉吸引力和游览安全性。
从光影演绎中原千年风华的河南郑州如意湖“船说郑州”水上演艺,到融合民族特色与潮流体验的云南罗平荧光夜市与音乐节,再到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会场的沉浸式互动,夜赏、夜食、夜购、夜娱、夜秀等夜间项目不断升级,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夜间经济新图景。
玩法再升级
公园音乐会、工业风市集、无人机大秀、博物馆夜宿……今年暑期,一批融合文化、科技与潮流的新玩法加速涌现,打造了夜间消费新空间,激发了夜间消费活力。
夏夜漫长,一些公园通过举办灯会、露天音乐会、文创市集和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了市民游客的夜生活。
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一场依水而设的露天音乐会让在场市民游客沉醉其中。晚风轻拂,乐声悠扬,无须抢票也能在大自然中收获最简单的快乐。记者了解到,为丰富游客体验,公园还推出传统乐器演奏、魔术表演,并延长餐饮服务时间,免费提供防蚊防暑用品,优化市民游客体验。
工业遗存也在夜色中焕发全新活力。由味精厂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沈阳红梅文创园,举办了“厂BA”“街BA”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开设了潮流美食区与文创市集,市民游客在这座承载历史工业遗存的园区遛娃、逛集市、看演出、打比赛,沈城的夏夜燃了起来。
红梅文创园总经理王宪斌介绍,园区打造了红梅“友”集周末市集、露天电影放映和体育赛事等夜游项目,既盘活了工业遗产,也丰富了市民游客的夏季夜生活。目前园区夜游集市设有60余个摊位,夏季每天会放映露天电影,铁西区“街BA”篮球赛每晚有比赛。今年夏季,园区工作日客流量达6000至8000人次,周末可达1.3万人次。
记者梳理发现还有更多创新玩法正在涌现——重庆以无人机灯光秀展现城市脉络;成都“夜游锦江”观光巴士串联春熙路、兰桂坊、安顺廊桥等地标;扬州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奇遇夜”,为游客打造有故事、有场景、能长见识的夜游体验……
助力夜经济
城市的夜亮了,聚足了人气,也点燃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以上。
上海文商旅地标豫园商城与互联网平台跨界打造的“豫园夏日奇幻夜——国创豫宙漫游季”,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相关联名产品销售火爆。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俊杰介绍,活动期间,豫园多家老字号与国创动画IP联名,整体关联销售预计达4000万元。黄金珠宝饰品品牌“老庙黄金”与动画《天官赐福》的联名产品线下销售也十分火爆。宁波汤团店、松月楼打造的IP主题餐厅内的联名套餐每天供不应求。
夜游经济也激发了乡村旅游新活力。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游客马琳第一次参加鱼灯会。虽然之前在网上看到过类似活动,但是线下体验仍让她感觉非常震撼:“感受到了浓浓的徽文化,真的不虚此行!”在西溪南村,传承800多年的非遗鱼灯串联起技艺体验、灯火市集等夜游新场景,吸引了大批游客。记者了解到,今年暑期,非遗鱼灯体验带动游客量和总花费分别增长8.79%、8.98%,更吸引了大批境外游客。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郑群明认为,夜游通过延长游客夜间停留时间,增加了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收入,更有效带动地方普通民众的就业,为中小城市构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夜间运营模式。
郑群明建议,未来景区或地方在打造夜游项目时,应通过沉浸式剧场、共创工作坊等新业态增强与游客的情感联结,还应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将艺术表演、手工艺体验等有机融入真实场景之中,实现文化在夜空下的“活态”呈现,让夜游活动既充满烟火气,也具有文化韵味。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夜游产品已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延长消费时段、拓展消费空间,更通过活化利用城市闲置资源,推动文、旅、商等多业态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夜间消费潜力被持续激发,也将有效带动文旅产业链向体验化、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来源: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