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潮汐 / 今晨已褪去 / 归来的渔民叫卖着刚刚经历的风雨”
记忆中应该来过两次青岛,但都是匆匆落地,匆匆进棚,节目录了个昏天暗地,然后又匆匆地赶去胶东机场回程。
所以,其实我并不知道青岛长什么模样。
直到这次来,一直驱车开上胶州湾大桥,眼前出现海天一色,海鸥突然划过上空,身边的海波光粼粼——
这才是琴岛。
琴岛真的是一个浪漫至死的城市。除了有漫长的海岸线,水准极高的、不需要挤到一块的亲水处,挪到市区,漫步在八大关里,万国建筑群的美,如七号花园对面、苏联公社旁边的这一栋,韶关路22号,在社交网路上不算热门,门口也没有人驻足,但是就是这么,这么地美丽地出现在眼前。
一搜,这一栋北欧乡村风格的建筑,建于1935年,原用于金城银行,竟然是中国建筑师徐垚之手!?
什么,是中国人设计的?
实际上,八大关的许多别墅都出自国人之手,在此不留在累叙。我一边ChatGPT+Google,一边感受着,这些在快一个世纪前,在殖民语境下,用本土审美和文化想象建造这片浪漫砖石的中国设计师们。他们虽然早已离开人世,却通过建筑,让时代和个人的尊严与美感,继续留存。
太棒了。真的太棒了。
还有一点时间,转头去了青岛山上的一战遗址博物馆,号称“全亚洲唯一的一战遗址”。展厅的故事,除了是历史文本上,五四运动的爆发点,曾经写满了“还我青岛”的呐喊的再现,我更是用最后一丝体力登上炮台,这片藏于市区中央的小山丘上,德军设置的隐藏战地,那些弹药库里残存的弹头所冒出来的潮气,和这个城市的浪漫,一起涌上心头。
“多情的这座城市 / 只是停不下脚步。”
实际上,聊到青岛,当然得要从教会开始。
我们这天的行程,第一站便是来到圣弥厄尔大教堂,典型的天主教建筑,俯瞰是一个十字架,哥特式双塔耸立,我没有去过慕尼黑或者科隆,但中国有青岛。
时间回拨到百年前。山东,地处直隶以南的门户要冲,自古兵家必争之地。19世纪中叶,各国天主教传教士大量进入山东,此刻清廷羸弱,传教士自然横行霸道,和乡里越发擦枪走火。1897年,两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史称“巨野教案”,德国便由此为由强占胶澳,以此作为租借地,掀开了青岛的被殖民史。
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喜欢开玩笑。德国人作为殖民的后起之秀,以“证明自己”的抱负,要跟英国、西班牙等传统殖民国家一较高下,决心要把青岛打造成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示范性花园城市——看看我们德国人管辖下有多牛。德国人的严谨、日耳曼独有的浪漫,就这样在青岛被蔓延了。
源于民间抵触导致的血案,最终导致了殖民建设留下的城市遗产。当我登上信号山,俯瞰底下这一片的红砖时——这不就是经典德式桌游《卡卡颂》的场景!原来德国人的乡愁真的在青岛,这真的不是段子。
信号山下,德国总督楼耸立在另一座小山坡上。它真的太美了,比迪士尼的城堡还要美丽。据说,这比德国许多本土的官邸还要更考究,德意志的铁血和浪漫就这样在石基和黄墙中缠绕。
在馆内,我看到了正宗的蓝图,这些图纸的精妙程度,文科生难以用笔墨形容。而其中的清式家具和斯图加特家具厂漂洋过海的结合,再有百年历史的博兰斯勒与斯坦威钢琴坐镇起居室,我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没见过如此中西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
负一层地下室同样也让人大开眼界,也有传说中的青岛下水管道迷你展览,德国人的下水井盖是一绝,包括《赛博朋克2077》里也有关于这个的梗。
监狱匆匆一瞥,德国风情街更让我倾倒。
走在馆陶路,你真的会以为这里是“爱森纳赫小镇里,赫瑟尔河畔边流淌的旋律”。
最奇妙的是,在拐角处,你又会走入某个命名为“XX里”的弄堂。“里”是青岛本地的一种近代里院式建筑,有点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大院子、公共厕所和水井。走进其中一个里院,已被改造成青旅,60元能有一个床位。
想象着百年前本地小工住在此处,德国人实现着他们心目中的殖民隔离(就像后来他们想要做犹太隔离区一样),可青岛的生命力就是如此不可遏制,在洋行的夹缝里,走卒贩夫大量聚居,用自己的锅碗瓢盆,奏出了完全不同于街口那份精致的欧洲幻象。我们还误打误撞地走到了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本来只是进来吹空调,但没想到这么丰富,这么好看!
德古殖民者建起风情街,来展示他们的秩序与浪漫;本地人挤在里院里,构成城市的烟火与底色。世界风云突变,紧接着,日本人来了。馆陶路上另有一座充满了老钱风格的建筑,名字为引取所——这显然是一个日式词汇,它提醒我们,青岛的近代史不仅是德式红瓦绿树,还有日据时代的严苛规训。
不过,今天走进这里,你看到的已不是殖民的暴力,而是成群的鸽子。白的、灰的、黑白相间的,集体起立的,大展宏图的。
作为养鸟人,顶着烈日,在这里陪他们玩耍了许久。
“每一段争执都飞出和平鸽。”历史最动人之处,便是在战争与殖民之后,最终留下了生活本身。
无常变成日常,那就是你我生活的地方。
有什么能比这更浪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