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话。
意思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深,有了龙就显得有灵气。作者是以类比手法,暗喻作者身居的陋室因主人的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强调内在精神品质高于外在物质条件的哲理。
八角台就是这么一座山。
记得44年前,我们“红一师”接到实兵参演802演习的命令。恰逢司令部正在进行参谋业务集训。就立即到演习地域熟悉地形。当时,没有路,我们是从八角台西南徒步爬上山的。记得山上除了荒草石头,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也没人知道这座山名。只是在军用地图上有“八角台”标注。
就是这座默默无闻的荒山,现在却声名鹊起。成了ZJK旅游的首选打卡地?这大概率是因为曾经有过802演习的缘故。
1981年9月八角台山及其以西地区,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802”实兵实弹演习。从此,为这座山赋予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军事遗产。这座山也成为是我军历史转型的见证者。一说起“802”演习就想起了这座山。一说起这座山就想起了“802”演习。八角台因入驻了“802演习”这个世纪军神,才得道成仙有了灵性。
44年过去,人们对华北“802”军事大演习还记忆犹新,青春常驻。这是因为:
跨越时代记忆:规模宏大,意义非凡。
802演习是最高统帅部直接部署,规模宏大。直接参演部队11万多人,坦克1300多辆,各种火炮1700多门,各种轮式车辆10000多辆,各种飞机178架。除海军以外所有军兵种都参与其中,涵盖陆军、空军、二炮等多军兵种,首次将电子对抗、空降作战等纳入体系化演练。演习地域从坝上草原至ZJK西山,动用模拟 “核弹” 爆炸场景、强击机超低空突防等震撼场面。是建国以来投入兵力最多,武器装备最多,军兵种最全,演习范围最大的一次演习。此后,我军再没有举行过这样的大规模实兵实弹演习。
802演习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演习,它承载着厚重的军事遗产,在我军强军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伟大意义,是我军承上启下军改创新的重要节点,从此我军迈上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征程。标志着我军从 “数量规模型” 向 “质量效能型” 的历史性跨越。
聚焦核心价值:推动军事战略转型。
“802”是此次演习的代号。要说清“802.”就不得不提起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801”会议。
1980年10月由总参谋部杨得志总长牵头,在京西宾馆举办全军高级干部对苏联作战研究班。叶帅、聂帅、徐帅也参加此次会议。会议核心要点:1,明确调整军事战略方针,2,战争初期作战应对,3,军队建设方向,4,统一思想认识。由于此次会议涉及国家军事战略和安全等高度机密,为了保密,取名代号“801会议”。此次会议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已经事实上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华国锋还是军委主席,邓小平是军委副主席。
此次会议重头戏是调整军事战略方针由原来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调整为“积极防御”四个字。不提“诱敌深入”。在会上不同意见进行了激烈争论。
为什么只提“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还要从粟裕大将说起。粟裕在周总理授意下,研究新形势下国家军事战略问题,经过在北线实地考察,用了9年的时间思考准备,粟裕在中国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做了关于《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此报告提出了积极防御的观点,引起军内党内高度关注。而此次会议也就是因为粟裕这个报告为理论支撑进行了讨论,在老帅们的支持下,最后由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将我国军事战略方针,由原来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拍板确定为“积极防御”。
不提“诱敌深入”是基于我国已经建设近30年,军事装备有了很大提升。不应把敌人放进来打,而是阻敌长驱直入。苏军在我边境陈兵百万,其作战思想是:“宽政面,大纵深,行进间不停顿发起冲击”。靠集群坦克长驱直入,在强大的炮火支持下不停顿冲击,瘫痪其防御体系,达到闪击的效果。而从二连浩特中蒙边境到北京不足600公里。诱敌深入正好随了他的愿。
积极防御就是,战争初期,利用坚固阵地防御抗住敌多波次突击,迟滞和阻敌进攻节奏。为战役预备队支援,为国家进行战争动员,进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
为统一思想认识,贯彻积极防御战略。会议决定举办一次高级战役指挥集训,通过方面军战役实兵演习,旨在训练战役指挥。演戏代号“802”。
战略不二选择:未来反侵略预设战场的实战演练。
ZJK作为军事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八角台以西地域,是未来反侵略战争真实的预设战场之一。“802”实兵演习场地就选择在此。战役集训领导小组由杨得志担任组长,杨勇、秦基伟、张震为副组长,成员由北京军区和有关军兵种、军事科学院的领导同志,下设办公室由副司令员马卫华负责。此次演习重点是战役指挥和坚固阵地防御协同作战的演练。演习主题是方面军战役演习。四个主要内容,1.模拟蓝军集群坦克进攻,2.空降与反空降,3.陆军师坚固阵地防御,4.战役预备队反突击。这是我军首次将 “积极防御” 战略方针具象化为实战场景。
模拟蓝军集群坦克进攻。从坝上草原开始,演练在敌集群坦克进攻路线上,用飞机,火箭炮快速布设,正面宽数公里纵深数百米的反坦克地雷雷场。迫敌过早展开,迟滞敌进攻速度,打乱敌进攻节奏。
空降与反空降演练。空降或机降占领控制对方纵深战略要点,是未来战争的重要作战手段。由运输机空投伞兵为空降、直升机运兵降落叫机降。打飞机反空降,集中优势兵力打立足未稳是训练重点。部队训练由刺杀投弹训练为主转变为三打三防训练为主。即:打坦克、打空降、打飞机,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 训练。
陆军师坚固阵地防御协同作战的实兵实弹推演。坚固防御阵地就是用钢筋水泥构筑的能打能藏工事。反之,叫野战防御阵地。
我们“红一师”承担了此次陆军师坚固阵地防御协同作战的实兵实弹演习任务。师防御阵地由两道阵地组成,八角台为师指挥所。模拟一道阵地被敌突破,在二道阵地实施反复争夺。二道阵地左翼由凤凰山和803.5高地两个支撑点组成,是主要防御方向,由577团负责防守。右翼赐儿山以西地域,由578团负责防守。支撑点由上下3层坑道和堑壕组成相互贯通。最下层为炮洞,打开门火炮推出能打,打完退回关门,能达到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三防要求,坑道内储存食物水源弹药能保证一个加强营一个月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主要推演展示是在一道阵地反复争夺后,蓝军突破一道阵地向二道阵地发起攻击,途中我军炮群和航空兵对敌实施多波次拦阻炮击,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在敌攻占我二道表面阵地,防守部队退守坑道。我炮群和飞机对表面阵地实施多轮覆盖,预备队在炮火支援下,由坦克引领发起反冲锋,在退守坑道的部队配合下夺回表面阵地。
此次演习重点演练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既推演了不同战役战斗阶段的应对措施,更演练了步坦、步炮、步兵与航空兵的协同作战。检验了武器装备情况。为此后百万大裁军,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建立机械化部队,组建合成集团军打下了基础。
八角台的时空印记:从战场到文旅,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地标。
八角台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演习核心区域。作为海拔 1020 米的制高点,这里不仅是观察指挥部所在地,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演习的观礼台。为推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贯彻执行,统一全党全军思想。中央军委各部委,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主要领导共32000余人到观礼台观看军事演习。全国军政首脑精英倾巢出动,齐聚八角台。这是八角台何等的荣耀,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地标。。
如今,山顶巨石上镌刻的《“八〇二” 演习记略》,与保存完好的防御工事、通信设施、掩体共同构成 “露天军事博物馆”。游客沿木栈道登顶时,既能俯瞰张家口全景,更能通过辽阔的战场实物、影像资料回溯当年万炮齐鸣的壮阔场景。让新战略从纸面走向实战。这种 “理论 — 实践 — 再创新” 的闭环,使八角台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 “见证者”。八角台周边衍生出野狐岭军事要塞纪念馆、张北军事文化体验馆等配套设施,形成 “军事旅游带”。游客在此既能体验模拟战场,也能通过《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等文献,深入理解历史语境。八角台既是军事爱好者的乐园,更是国防教育的阵地。
当地政府在八角台持续进行绿化植树造林,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近年启动的 “八〇二军事主题文旅度假区” 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八角台的旅游属性。一期工程已开通观光接驳车,配备语音讲解系统,二期规划建设军事博物馆、研学基地等设施,形成 “军事体验 + 生态观光” 的复合业态。这种 “历史活化” 策略,让八角台从单纯的军事遗址蜕变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空间。
后记
不老青山承载着近半个世纪的不朽记忆。硝烟恍惚才刚刚散去,炮声被汽车的喧嚣声所代替。放眼望去,昔日的“战场”早已绿树成荫,楼房林立。当年参加802演习的战友们用青春年华,拿着微薄的津贴,吃着高粱米,顶着酷暑每天在阵地上摸爬滚打,为了国防事业毫无怨言,默默做着贡献。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曾经的长城基石,现在都进入暮年。革命前辈及许多首长都已故去。但演习确立的 “扛住首战、争取主动” 作战思想,至今仍是我国防御体系的基石。他们用不朽军魂锻造出更精锐的合成作战力量。军魂永驻。。。。
此文谨献给当年参加“802”演习的战友们。愿他们健康快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