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挂绿人文讲堂第十九期
“岭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
——兼谈增城‘环两山’的文化建设”
主题讲座
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广州市增城区图书馆承办。
活动特邀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围绕岭南历史人文与粤港澳大湾区,阐述岭南先进文化,聚焦增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下称“引领区”)历史渊源等,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千年增邑:文脉厚植
讲座开篇,江冰全面梳理了岭南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貌与精神特征。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其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自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余年,金兰寺遗址则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
江冰介绍,在岭南56位先贤中,崔与之与湛若水堪称增城“双子星”。“粤词之祖”崔与之名传后世,文武双全,文有菊坡学派,武有平定兵乱。明代真儒湛若水与王阳明相交甚笃,继承大儒陈白沙衣钵,构建“随处体认天理”心学体系,一生创办近40所书院。这两位先贤的思想脉络,深深扎进增城土壤,成为大湾区共享的文化财富。
崔与之(左)、湛若水(右)像
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作为增城链接大湾区文化根脉的“生态纽带”,串联起白水仙瀑、正果老街等节点,不仅让广州榄雕、舞貔貅等160项非遗“活”起来,更将甘泉文化、菊坡文化、仙姑文化、荔枝文化等的影响力辐射至深莞惠等地,形成“文化共建、资源共享”的湾区文旅新格局。
文化IP:传承创新
从千年荔枝的甜香,到仙姑传说的悠远,从乡村大舞台的热闹,到老百姓脸庞的笑容,增城以历史为基做传承,以群众为本谋创新,开拓创新打造文化品牌,影响甚广。江冰提到,增城孕育了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唯一女仙何仙姑,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创新潜力。
作为传承与创新的增城文化IP“双名片”,“挂绿之夏”荔枝文化旅游季与“福地仙境”何仙姑文化旅游季,早已超越单一节庆的范畴,成为感知岭南文化的“窗口”。
2025年荔枝文化旅游季横跨三个月,联动永庆坊、天猫超市打造“文旅+工业+电商”融合场景,发布10条“乡村旅游+荔枝”精品线路,让“中国荔枝之乡”的美誉通过“引领区”文旅带传遍湾区;
何仙姑文化旅游季以全国唯一何仙姑家庙为核心,2024年举办的何仙姑传说全国楹联大赛吸引全国数千名文人墨客参与,2025年非遗专家研讨赋能、创新打造文化景区等,以何仙姑文化为首的“八仙文化”,逐步成为大湾区跨城文化交流的纽带。
增城2023年启动的派潭“村晚”,将舞貔貅、客家山歌等非遗元素融入群众文艺表演,获评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朱村大舞台以稻田公园等为场地,融合农耕文化与朱子文化,村民自编节目收获15万图片直播浏览量。
同时,增城倾力打造“文艺增城”十大文化品牌活动,涵盖音乐、诗歌、阅读、谈艺、影视、文博等,迄今成功举办近150期。增城引领区的文化活动,成为吸引大湾区市民“周末游”的新引力。
文化符号:湾区共鸣
“引领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首个跨行政区划的‘百千万工程’示范区。”江冰表示,“增城历史人文内涵丰富,积极融入联动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新讲好湾区故事、增城故事,大有可为。”依托环南昆山—罗浮山的生态人文资源,增城以苏东坡与荔枝文化、罗浮山与道教文化等独特的文化符号为锚点,让千年文脉成为湾区人文交流的“共鸣点”。
刁月珍/摄
与王阳明交情甚笃的湛若水,为增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明史》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王阳明在增城期间,创作了《谒忠孝祠诗》《书泉翁壁》《题甘泉居》《崔清献像赞》,“从此层城是故林”,已将增城视为精神寄托之地;“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体现了他与湛若水的深厚情谊。2023年5月,增城忠孝祠《重刻广东参议王公传》碑挖掘出土,作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重要文物,更是“王阳明与增城的故事”的见证。
当前,增城正以引领区为纽带,让千年人文与现代活力交融,让本土品牌与湾区需求共振;以“双轮驱动”为引擎,在广州东部中心建设中强化文化能级,在引领区发展中释放文化价值。未来,这座浸润着甘泉、菊坡文脉的千年古邑,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画卷中,书写“文脉永续、两山辉映”的崭新篇章。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颖诗,通讯员 陈端华 文/摄
编辑:宋雨柯
责编:纪玉婷、林汝嫦
审核:朱卓东、张慧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