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欧洲的街巷,餐桌是最鲜明的文化分水岭。这里的食物总带着股生猛的清爽,冷盘叠着冰碴,牛排渗着血丝,连汤都常装在冰镇的玻璃杯里。对吃惯热菜的中国人来说,舌尖与肠胃都得经历一场温柔的博弈,好在导游早有安排 —— 团队的午晚餐大多放在当地中餐馆,那里的辣椒罐和榨菜,成了我们最踏实的慰藉。
品种繁多,丰富的西餐
品种繁多,丰富的西餐
品种繁多,丰富的西餐
德国乡村酒馆的第一顿饭就给了我下马威。黑麦面包嚼着像带壳的麦粒,刺得牙龈发紧;长棍面包的脆壳碎在齿间,碎屑落满桌布。张阿姨对着菜单上的 "三分熟牛排" 直皱眉,端上来的肉果然渗着粉红汁液,她嚼了半天吐出来:"这生肉味儿,胃里直反酸。" 好在当天晚餐就换到了科隆的 "北京饭店",红漆大门上贴着倒福字,刚进门就听见熟悉的乡音,圆桌中央的转盘上,鱼香肉丝和番茄炒蛋冒着热气,连米饭都是带着锅巴的糙米饭。
丰富的西餐
丰富的西餐
意大利餐厅的生火腿更具挑战。薄如蝉翼的肉片透着盘底青花,冰碴子的寒气混着咸腥,我举着刀叉迟迟下不了口。李老师放下餐具:"搁咱村,早用酱油焖得酥烂,汤水泡饭能吃三大碗。" 转天中午,导游把我们领到佛罗伦萨的 "长城酒家",玻璃柜里摆着熟悉的红标五粮液,货架上整排红烧牛肉面堆得像小山。张阿姨直奔柜台拿了瓶老干妈,往麻婆豆腐里拌了两大勺,吃得额头冒汗:"这才叫饭!"
维也纳的芦笋奶油汤装在冰镇高脚杯里,凉得指尖发麻。"这是春日特供," 侍者笑着解释。我浅尝一口,清淡得像兑了水的牛奶,胃里空落落的。张阿姨从包里掏出保温杯:"还是咱的茉莉花茶养人,热乎劲儿能熨帖到心里。" 傍晚集合时,发现团里大半人手里拎着中餐馆的打包袋,有人揣着卤蛋,有人攥着袋装榨菜,连小朋友都举着乡巴佬鸡腿啃得香。
高速路服务区的西餐
高速路服务区的西餐
高速路服务区的西餐厅
高速路服务区的西餐
高速路服务区的西餐
多数宾馆酒店的早餐成了西餐里的例外。面包架像个小型博览会,芝麻碱水包、杏仁牛角包、葡萄干全麦卷堆得满满当当,黄油香混着烤杏仁的焦香直往鼻子里钻。王老师举着碱水包转圈看:"这硬实劲儿,越嚼越香!" 果酱柜台前,李老师舀了两勺蓝莓酱,又摸出从罗马中餐馆买的涪陵榨菜:"中西结合,绝了!"
佛罗伦萨民宿的早餐桌藏着惊喜。退休老师们掏出从 "长城酒家" 买的老干妈,红油在面包上洇开时,老板娘好奇地舀了点尝尝,转身找个玻璃罐分装,标签上歪歪扭扭写着 "中国辣"。第二天罐子空了一半,她围裙沾着红油笑:"配面包,很有力量。"
欧洲的中餐
欧洲的中餐
欧洲华人中餐馆的中餐
欧洲中餐馆的中餐
欧洲中餐馆的中餐
中餐馆的矿泉水
主打法、意两国料理_
主打法、意两国料理_
主打法、意两国料理_
自助西餐馆
自助西餐馆
离开前的意大利,我们在 中国人开的餐馆收尾。团友们围着圆桌碰杯,喝的是从餐馆买的红星二锅头,菜盘里的回锅肉,红油豆豉拌的凉拌菜。张阿姨夹起菜:"这么久了,口清淡得没法,这下算是伸展吃顿饭了。" 窗外,当地人正用银叉叉着生牛肉,冰啤酒杯碰撞出清脆的响。
吃中餐的中国游客
到中餐的中国游客
中餐馆售卖从中国带来的中国食品
回程飞机上,我摸着包里的半罐老干妈和两袋红烧牛肉面,忽然懂了这场味觉博弈的意义。冷与热,生与熟,不过是不同土地滋养出的生存智慧。就像那些中餐馆里的酱油瓶与西餐厅的冰桶,各自坚守着本味,又在旅人的记忆里,悄悄融成了难忘的滋味。
到欧洲的中国游客
中国游客
中国游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