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渐染之际,六盘水群山层峦叠嶂,满眼皆是苍翠之色。满城的梧桐、银杏、桂花、香樟树悄然装点着这座曾以“江南煤都”家喻户晓,如今又以“中国凉都”“生态绿都”闻名遐迩的贵州西部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20年来,六盘水生态建设的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也写在360多万人民的心间。
如今,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蓄积量20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27%跃升至62%,境内栖息野生动物近千种。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这座曾经的“煤城”,已然蜕变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氧吧”。
刮骨疗毒,去除沉疴痼疾
走进六盘水中心城区的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花海绽放,杨柳吐翠,小桥流水潺潺,曲径通幽。置身在这块“城市绿肺”之中,馨香沁人心脾,清新的空气让人情不自禁深呼吸。
在野玉海风景区,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肆意绽放的格桑花荡涤着心灵。走一段登山步道,喜鹊、布谷鸟灵巧地掠过树林,松鼠在树间好奇跳跃。夜晚栖居于民宿,仰望满天星斗,恍若置身仙境。
而这,只是六盘水绿色景观中的一隅。
谁曾想到?煤,曾是六盘水地域经济意象;黑色,曾是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底色。2005年,全市地方煤矿多达473对,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过度开发导致空气重度污染、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全市森林覆盖率曾一度下降到7.55%,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5.35%,市中心城区酸雨率高达55%。空气中弥漫着细密的煤灰与刺鼻气味。
穿城而过的水城河因工业废水与生活垃圾无序排放,水体纳污能力急剧下降,沦为“臭水河”“黑水河”,被纳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名单。
“我家离水城河就隔一条马路,简直是苦不堪言。风一吹,臭味就飘进来,夏天蚊虫成群,后悔当初在这儿买房了!”
提起20年前的生态环境,市民廖淑芳感触颇深。
“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开启了一场深刻的产业转型:一手抓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一手培育山地农业、生态旅游、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路。
作为长江与珠江上游的生态分水岭,六盘水肩负着构筑“两江”生态屏障的重任。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市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高标准推进陡坡荒地、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河湖岸线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协同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攻坚战,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
201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以“水清、岸绿、气净、景美”为目标,全面启动水城河综合治理。随后出台建市以来首部地方性法规——《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为河流治理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推动生态治理迈入法治化轨道。
六盘水坚持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地上与地下相结合,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级水环境保障体系。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26个重要江河湖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六盘水成功入选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市6家燃煤电厂17台燃煤发电机组中,13台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个市(特区、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发电,实现“零填埋”。
2024年,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9%,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PM2.5平均浓度18.7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二,是全省全年唯一中心城区未出现PM2.5污染天气的市(州)。2025年上半年,中心城区PM2.5浓度23.4微克/立方米,稳居全省前三。
“在六盘水生活很舒服!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食材原生态,人也热情。我们几家退休后都在这儿买了房,住了几年,感觉特别安逸!”来自重庆的蔡文斌说。
从“黑”逐“绿”,还以青山碧水
走进水城区化乐镇志和砂石厂旧址,昔日矿渣堆积、植被损毁的荒芜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草木繁茂的生态绿地。
贵州金鸿资源投资集团负责人胡爽指着修复规划图介绍:“黄色区域复耕还田,绿色区域采用钻孔植木、抛壤挂籽技术,分区施策,精准治理。”
这是六盘水联合黔西南、安顺申报的国家级生态修复工程——长江重点生态区(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获中央财政资金2.01亿元、省级配套4649.93万元,为691个废弃矿山“疗伤”。
六盘水率先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贵州省下达的106家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达标率100%。目前,已完成222个图斑、300.6公顷土地修复,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正逐步重生绿意。
以规划为引领,全市构建“一山、两江、多单元”生态修复格局,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431.76公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03.15平方千米,生物多样性保护率达96%。
在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要求下,工业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环保准入日益严格,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逐步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
因在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成效显著,六盘水连续两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被列为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产业转型,换来金山银水
水城区阿戛镇,曾是远近闻名的产煤大镇,最多时拥有15对煤矿。当地人“靠煤吃煤”,虽致富却饱受煤灰之苦。2014年以来,阿戛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如今,“百里猕猴桃、百里刺梨、百里核桃”产业长廊不仅织就生态屏障,也让“转产”农民收获满满。
顺场乡,曾因开荒毁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不足15%,群山裸露,十年九旱。“没了树,就没了生活。”大自然给顺场上了一堂深刻的生态课。
痛定思痛,乡民挥锹植树,用汗水弥补过失。海拔1800米以上,“种绿”热情不减,但树种换成了茶叶。如今,顺场乡建成万亩茶叶基地,成为全市主要茶产区之一。茶叶之“绿”既鼓了腰包,更涵养了生态——森林覆盖率升至69.2%。
六盘水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沿沪昆、六镇、杭瑞等高速公路沿线,大规模种植核桃、猕猴桃、刺梨、油茶、茶叶、精品水果等,种植面积近400万亩,林业产值达450亿元。“凉都三宝”——茶叶、猕猴桃、刺梨享誉八方,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借“中国凉都”品牌之势,旅游业也迎来春天。2024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614.4万人次。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六盘水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民生改善”模式,科学治理石漠化,全市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123平方公里降至1275.2平方公里,降幅达59%。
2022年11月2日,六盘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六盘水样板”。
万物共生,同沐山川清风
生态改善,引来生灵归栖。
“新发现的亚成体意味着种群正在扩大!”8月上旬,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新一轮2025年度黑叶猴监测结束,红外相机捕捉到三只亚成体黑叶猴活动的影像。
北盘江北坡就是黑叶猴的乐园,猴群经常攀跃嬉戏于其间。保护区内除黑叶猴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小灵猫、斑羚、林麝等珍稀动物以及猴子厂、大猴洞、藤桥洞、小石林等景观。
黑叶猴,全球仅存2000余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这一“添丁之喜”,源于十余年的生态守护——严厉打击盗猎、修复脆弱环境,为黑叶猴创造了繁衍生息的乐园。
2024年起,在贵州省林业局的支持指导下,六盘水市林业局与贵州大学开启为期两年的黑叶猴保护研究计划。科研团队踏遍保护区每个角落,红外相机在密林间悄然守望,无人机掠过陡峭崖壁,调查人员走进深山收集线索。通过多维度监测手段,首次精准绘制出保护区的“生态家底”——现存21群共123只黑叶猴,并完成生境适宜性评估。
更令人欣喜的是,猴群活动范围正从核心区向外围扩展,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正在悄然勃发。
镜头转向更广阔的保护图景。在野钟保护区外,六盘水编织着一张立体防护网:两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如同生态前哨,市级收容救护中心随时待命。当群众拨打110报告受伤动物,电话可直接转接至备案野保人员的手机。这套高效救助体系已成功守护百余只野生动物重返自然。
与此同时,全市10个乡镇街道完成护林员专业培训,9000余次科学巡护让保护触角延伸到每片山林。而多部门联动的“清风行动”则形成雷霆之势:执法人员深入自然保护区、花鸟市场、餐饮场所严密排查,专业技术团队出具权威物种鉴定,联合行动查办涉野生动物行政案件,筑牢生态法治屏障。
在野钟保护区,黑叶猴嬉戏打闹于林间;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红嘴鸥、苍鹭、小白鹭舞姿翩翩;在玉舍森林公园中,香獐、白狐、红腹锦鸡悠然出没……六盘水已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乐园。
过去的六盘水,“一城煤灰半城土”;今天的六盘水,“一城青山满眼绿”。
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生态绿都”,六盘水用2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坚实之路。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徐鷃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尚宇杰
三审 孙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