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镇,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面22公里。G210国道穿场途经,襄渝铁路设有站点。清代康熙年间,一户蒲姓人家在此开设店铺,而后依店兴场,俗称“蒲家场”,清末属绥定府达县清风乡。从民国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1932-1935年),中共四川地方组织与红四方面军先后在蒲家场设立了“梁达中心县委、中共绥定道委、绥定道/达县苏维埃政权”等各类机构建置,红色历史遗存丰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达县蒲家镇,划属达县第一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蒲家乡。1950年民主建政,1952年析置魏家乡(原魏兴镇,今通川区罗江镇魏兴社区),时属达县第六区。1958年组建蒲家公社,1966-1973年间一度更名长征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1988年撤乡升镇。1992年划入达县市(县级),1999年达州地级市成立后,划归通川区①。
穿纵蒲家场镇的G210国道,图右49路公交车,由蒲家往返达州市区(达职医院公交站)。图左那家“渝州宾馆”,老板也许是重庆人。沿210国道从蒲家南行约230公里就能到达重庆主城,即旧时代的汉渝公路。
蒲家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位于场镇新区兴隆街,风格中规中矩。截至2025年8月,蒲家镇共辖3个社区、8个行政村。功能定位于达州市郊卫星城和乡镇企业基地、蔬果农副产品供应基地②。
位于场镇老街(文昌宫社区)的“赵氏宗祠”。该宗祠方位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整体由正堂、左右厢房、戏楼及门面墙组成,属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民国十七年(1928年)达县蒲家场公立女子小学创办于此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宣达战役前后,第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也曾驻扎这里办公。
蒲家场老街坐落在G210国道与新区(镇政府)西北侧的一座浅丘缓坡上,略带起伏小落差。另外,蒲家场“老街”也并非单指一条街,而是由“文昌街、关庙街、猪市街”等5条街巷共同形成的块状聚落④,并与新区组团构筑空间对应概念。原来老街上的石板路早被改成了沥青路,汽车都能直接开进来。老街两旁还留存有较多穿斗斜顶瓦房,但大都已是危房,部分面临坍塌。这条猪市街,顾名思义就是当年赶场日在此开展生猪交易的地方。
破败凋敝的猪市街老旧房屋
穿过猪市街,来到文昌宫社区办公楼。这片地形空间位于坡丘崖线端,也是一块相对宽敞的坝子,正好利用坝子打造休闲健身广场。原蒲家老公社驻地就在广场处,公社房屋(青砖平瓦两层建筑)早已拆迁。
图左被水泥墙面围成一圈的穿斗老房子,便是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设在蒲家场的“达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前旧址房屋也在公社范围内,公社主体建筑被拆迁后,却成为了仅存的遗迹。
达县苏维埃成立后,迅速在全县建立了11个区、9个乡、801个村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反“六路围攻”开始后,中共达县县委和达县苏维埃政府号召广大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红色政权,在全县形成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大批青壮年积极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数万群众组建了运输队、担架队、清扫队、担负了运送弹药、抢救伤兵等支前和战勤任务,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1933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动收缩战地,中共达县县委,达县苏维埃机关随红军迁至通江县毛峪镇,1934年3月结束工作。达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于1979年11月,被达县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⑤。
蒲家场“达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文保牌,被损坏后(外立面剥落)尚未修复或新立。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重视。
从文昌宫社区广场向西眺望,远处山岭为大巴山南麓余脉。襄渝铁路及蒲家火车站位于蒲家场镇西面约1.5公里,铁路边的白色物体,是蒲家油库储罐。
从蒲家场沿着G210国道继续北行,蜿绕“转盘子”(国道途经的一座低山区域,又叫‘盘垭子’),约5公里到达八字口,今蒲家镇八口村村委会驻地。因G210国道与S204省道(可前往平昌、通江)在这里分岔的路口,形如“八”字而得名。周边地貌环境也是一座小坡崖⑥。
八字口北行约1.8公里到达李家河坝,这个地方是溪沟边的一块坝子,因姓氏得名。达州市通川区和宣汉县之间于此存在多处插花飞地。图右蓝色牌子虽已提示进入了宣汉县大成镇境内,但附近还穿插有好几户通川区村民。如图所示:左侧一排房屋全都为宣汉县村民,基层管理今属大成镇大地村14组。右侧有两家属于通川区的插花房屋(蒲家镇八口村),字体标注那家经营着酿酒作坊。
G210国道从李家河坝又开始盘绕一段起伏上坡,约360米到达通川区与宣汉县的实际边界点:大路岩。此处边界点没有看到官方编号界桩,只有竖立的“通川区欢迎牌”与矗挂的“宣汉/通川蓝底白字界牌”,极具指向性。右侧那块水泥桩是宣汉县大成镇的场集规划范围标识,如果当地拓展建房,规划控制区最远只能到这里。不过此类西部小乡镇人口外流挺多,尚无规模化工业支撑,再结合社会经济大环境,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常规发展机遇会非常少。
“大路岩”靠近山体崖壁与公路(也许以前是古道)而得名,地形环境略显陡峭,周围林业资源分布较多。远处前方(南向)是通川区设立的另一块跨界指向牌。
根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界线界桩”信息,大路岩无官方编号界桩,而宣汉与通川的2号界桩立在八字口往通江方向的S204省道上(小地名‘沙田湾’一带)。不知为何没有立在国道主干线旁。图左房屋在宣汉县境内,基层管理今属大成镇文成社区6组。
若由高速、国道或省道进入某个政区,在边界点多会矗挂当地旅游景区里程数据信息牌,以方便游客驾车前往。遥距大岩口边界点最远的景区为巴山大峡谷(百里峡),那是在宣汉县东北部,大岩口则在西南部,几乎处在县域角落两端,直线距离刚好100公里。
2021年版《四川省地图册.达州市分幅》对G210国道通(川)宣(汉)大路岩边界点的要素标注。这一带具有地貌过渡带特征——“四川盆地与大巴山以南盆周山区”。
大路岩北侧约1公里,是通往大成寨的岔路口,这里有平台可远眺大成镇。明代中叶在此聚兴“双庙场”(因文、武双庙得名),场西2公里的坡崖上即“大成寨”,清代嘉庆年间东乡(宣汉)县治曾短暂迁驻。民国四年(1915年)双庙场属宣汉县西区,民国十三年(1924年)属宣汉县第五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升双庙镇,民国三十年(1940年)复改为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与达县南部双庙场(今达川区双庙镇)重名,遂以附近大成寨为名,改作“大成乡”。1950年民主建政,其间合并了一些小乡,1958年组建大成公社,1966-1973年间又一度改称光华公社,1983年恢复乡治,2000年撤乡升镇,2004年三桥乡并入大成镇⑦。
坐落于地貌过渡带(四川盆地-盆周山区)的大成镇风貌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版《重修东乡县志.卷一.舆地志》(如柏 等撰修,以下简称‘光绪版’)对“双庙场”的文字简述:属西路,去县治七十里(今30公里)。
清代嘉庆年间大成寨当过东乡(宣汉)县临时治所,属政区迁移范畴,遂前往探寻。大城寨,因寨子宽大如城垣,故名(又谐义为‘成’)⑧,虽始建于明代,但从南北朝到唐代,即传闻为县治驻地。这对明代筑城来说,便有了“垣廓”建造基础。目前进入大成寨的道路,路面已全部铺筑水泥,车辆可直接开上寨内。图为大成寨南端风貌,左侧砂岩崖壁上镌刻有字迹,前方是依托山崖穿凿出来的通行空间,显得非常狭窄。
整块砂岩上分别刻有两处字迹,呈对角形态,左边为“保障人民”,右边是“赤气永靖”,凿刻人都与川军系统刘湘部旅长(后升任师长)张邦本有关。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那时候川东北宣汉、达县一带已被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占据,川军正与红军进行着“宣达战役、反六路围攻”等军事行动,战况激烈,互有伤亡。而张旅长就率部在宣达地区与红军作战,待红军战略撤离,张旅长攻克大成寨后,于崖壁上(靠近寨子南门)刻写了这两处字体。迄今仍旧留存。“靖”,按照字面释义,为“没有变故或动乱”,喻指“平安、安定”。“赤”为红色。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川军希望红军撤离后,不再有战乱、斗争发生(红军长期也被蓝方称作赤X),使这片土地保持安定与祥和。
大成寨之南寨门,以前这里住着人家,并开设有商业店铺,而现在那几户老旧房子都坍塌了。靠近门洞的穿斗墙面上为红军时期写的政治口号,涉及某次历史事件。结合寨门前川军凿刻的砂岩字迹,当年无论红蓝双方,都在大成寨留下了符合各自观点的话语表达。
大成寨按照方位,分别设有东、西、南、北4座寨门,目前南寨门与东寨门尚存。且南寨门外有石板小路前往大城镇,行走比公路更快,故保存与通达也最完好。
嵌刻在南寨门劵拱顶端(石楣)间的“下蒲旧治”四个大字,为清代光绪年间时任东乡知县的王言谆(一说‘綍’fu)亲笔手书。1994年《宣汉县志》记载:“清代光绪十六庚寅年(公元1890年),东乡知县王言谆游览此时,曾书“下蒲旧治”4字,刻东门石楣,犹存”⑨。但关于下蒲县治所,学术界、文史圈存在“大成(双庙)、马渡”两种说法,大成寨的说法就源于南寨门这4个字,尚无其他佐证,特别是详细考古发现。其中大成寨尚有唐代阆英县驻地一说⑩。
南寨门为拱形顶,整体高3米,宽1.5米,厚1.2米,采用条石垒砌修筑⑪。门框内还搭建了条石长凳,方便人们停歇休息。
大成寨坐落浅丘坡顶,寨址呈多边形,四周绝壁,高出地面500米。寨墙全长75米,高5米,厚1.2米,其中东墙长20米,南墙长45米,亦用条石垒砌⑫。2010年大成寨遗址荣升达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牌矗设于南寨门外。
南寨门不仅可到大城镇,也连接着宣汉与达州,并作为了寨子通达外界的主要方向。南寨门下方崖壁处的字迹碑刻,内容已被侵蚀风化,模糊不清。另据宣汉县地方志编撰中心工作人员前来现场考证,南寨门外刻有“巴文字”以及清代同治年间的“忍”字撰刻(时任东乡县主薄王言缚手书),高1.7米,宽0.9米⑬。
清代嘉庆年间,活跃在川东的白莲教武装一举攻克东乡(宣汉)县城,县治临时迁驻大成寨。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白莲教匪倡乱,环寨士民培修入堡,代理县事刘清巡视,遂移驻寨上,复谕士众堵修完固,为总统宜绵,将军明亮行营。设立四门,即以东西南北为名。复设粮台于寨上海船寺,川陕楚三省领兵大员径来屯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知县杨世鳌始行移治于此⑭,大成寨拥有古县旧治的城廓基础,此后作为临时县治,结合军事防御功能,乃战争背景下的特殊案例,这与宋蒙战争时期巴蜀地区许多府州县治所迁驻周围山顶的情况如出一辙。
位于大成寨南寨门与西寨门之间的小街和民居,原属大成镇石笋村,今已合并至文城社区。这条街很早之前也要赶场,现在几乎都是留守老人,一派安静与冷清。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宣达战役”期间,第九军第二十五师一个连占据大成寨,遂与川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作战。红军英勇防守,最终以少胜多打退了川军攻势,歼敌数百人,取得战斗胜利。2013年,为纪念大成寨战斗八十周年,原战场遗址被列入宣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立于西寨门附近的田埂上,碑后刻有战斗简介。
大成寨战斗文保碑与西寨门遗址遥望对应
图为大成寨之西寨门位置,这里也是寨子内部的海拔制高点,如果没有树丛遮挡,远眺视野会非常棒!西寨门目前有一座观音殿庙宇,香火仍旺,寄托着附近村民的精神信仰。目前西寨门主体已消失,但墙体间还有少量砖石残存物。由于天气炎热,旧址多杂草,此行未能前往实探。
西寨门一带地势较高,空间相对平缓开阔。这里建有堰塘(也叫做‘山坪塘’,丘陵低山间的小型农用蓄水工程),说明寨内水源不充足。但如今水稻种植面积略广,亦呈梯田状。具备了小规模农业耕产条件,村民种粮自给自足没有问题。
中国历史进入明清以后,随着农耕方式、交通条件、工商资源、社会阶层等事物不断兴盛、变化、发展,这类山地型城池显然已不适合作为日常治所。遇逢战乱可到此躲避,带来短时间的喧嚣熙攘,承平期又再度回归宁静。图为西寨门梯田农耕区全貌,远处巴山南缘,群峰亘迤,红色标识指向堰塘(山坪塘)。
东寨门现状,目前大成寨仅存的两个寨门之一,条石垒砌的痕迹非常明显。由于久无行人,再加上四周植被茂盛,水润潮湿,通往寨外的石板路早就布满了青苔。
本县旧志载称:“东门低下,稍加石扎……”⑮,从实地情况来看,门洞出口位置确实非常矮小。堆积了很多被冲刷后的泥土。
东门外侧的寨垣条石墙基,但通往外边的道路受雨水冲刷等影响,现已遭滑坡阻断,竹叶杂草覆盖,完全无法通行。
清代光绪版《重修东乡县志》中的“大成寨图”,图中绘制有“四门”、县署、大成书院、海船寺(粮台)、观音殿等建(构)筑场地。寨形整体如船,西门崖石耸起,宛如船艄⑯,所以西寨门与观音殿那里的地形空间最高。
清代光绪版《重修东乡县志.县境全图》中对大城寨的方位标注。左下角红色圈圈处是界邻宣(汉)达(县)的蒲家场。此次行程与大成寨作为政区地理主题共同探寻。
清代光绪版《重修东乡县志.卷四.营建志》对大成寨的文字记述。1994年版《宣汉县志.文化志.文物.大成寨》章节则选取了不少光绪版老县志里的内容。自然界所产生的构造现象赐予了大成寨的船型风貌,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3公里,四面悬崖峭壁,空间陡峻⑰。如今大成寨完全难寻踪迹的是北门,保存最好的是南门。
大成寨“在治西一甲,离城七十里。四周石壁,若天造地设。相传明季流‘贼’张献忠入寇,土人依扎,保全甚众。嘉庆二年,教‘匪’倡乱,环寨士民培修入保,代理县事刘清巡视,遂移驻寨上,复谕士庶堵修完固”。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东乡县治临时迁驻大成寨后,因其位置特殊,遂设主簿(自南坝场移来)。惟大成寨连界通巴,地势险要,深林密箐,最易藏奸。且自县治移驻之后,人烟日渐稠密,依山附谷皆成村落乡场,而地处县界西偏,相离甚远,恐该县鞭长莫及,防范难周……就现在情形而论,南坝场已不必驻有专员,大成寨则不可乏员弹压,自应将南坝场主薄移设大成寨,庶与县城有互相犄角之势。次年(公元1814年)该请获准,主簿即改驻大成寨⑱。
文尾备注——
① 1986年《四川省达县地名录.罗江区.蒲家公社》344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 词条
②《达州市通川区志1986-2005.政区.基层政权.蒲家镇》36页
③ 蒲家镇“赵氏宗祠”文保牌后侧概况介绍
④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达县地区.达县蒲家场》X页
⑤ 达州融媒网:“革命遗址——达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2018年8月24日
⑥ 1986年《四川省达县地名录.罗江区.蒲家公社.八口大队》346页
⑦ 1988年《四川省宣汉县地名录.双河区.大成公社》315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宣汉县大成镇 词条
⑧ 1988年《四川省宣汉县地名录.双河区.大成公社.大成寨》316页
⑨ 1994年《宣汉县志.文化志.古文物.大成寨》802页
⑩ 阆英县驻治大成寨,可详细参见《四川政区沿革与地名今释》(蒲孝荣 主编 1986年版)与《巴蜀历史政区地理研究》(胡道修 主编 2021年版)两本书,书中对此均有重点提及。而大成寨到底是下蒲县治所,还是阆英县治所,观点说法各异,暂无确切定论。
⑪ 1994年《宣汉县志.文化志.古文物.大成寨》803页
⑫ 1994年《宣汉县志.文化志.古文物.大成寨》802~803页
⑬ 四川省宣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考察记录:“荔枝道上的大成寨”
⑭~ ⑮~⑯ 1994年《宣汉县志.文化志.古文物.大成寨》802页
⑰《达州日报》网络版:“千年县衙大成寨” 漆楚良 2015年2月6日
⑱ 国学迷网站.大成寨 词条
《清代民国四川分驻佐杂及其辖区地理研究》 陈俊宇 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