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圈有个怪现象:越是花大价钱请团队做策划,项目死得越快。某景区斥资 500 万做的策划案,厚得能当枕头,从 “SWOT 分析” 到 “大数据模型” 无所不包,结果落地时连个厕所都没规划明白。游客吐槽 “跟着导航绕三圈找不到入口,找到入口挤不进停车场,进了景区饿肚子”,开业半年就门可罗雀。
这不是个例。当下很多文旅项目的失败,不是因为 “没策划”,而是 “策划太用力”——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本质的东西形式化,最终用精致的策划方案,亲手为项目挖好了坟墓。
01/数据迷信:用 Excel 埋葬真实需求
某乡村文旅项目的策划会上,操盘手拍着胸脯说:“大数据显示,亲子家庭占目标客群的 67.3%,所以我们要建 12 个儿童游乐设施,配套 8 家亲子餐厅。” 结果项目建成后,周边城市的家长宁愿带孩子去市区公园,也不来这偏僻的乡村 —— 数据没骗人,但它没说 “家长更在意‘乡村体验’而非‘换个地方遛娃’”。
过度数据化的策划,就像用温度计测量人心。策划团队拿着 “人均消费 386 元”“停留时长 2.3 小时” 的报表沾沾自喜,却看不见游客皱着眉离开的表情;盯着 “小红书相关笔记 10 万 +” 的数据,却发现 80% 是水军刷的;用 “游客满意度 92%” 的问卷结果交差,却不管问卷是工作人员盯着游客填的。
更可怕的是 “为数据造项目”。河南洛邑古城策划时,因 “古风摄影搜索量年增 200%”,硬是把一条生活化的老街改成 “汉服主题街”,强迫原住民搬走,全换成租汉服的商铺。结果本地人不去了,外地游客拍完美照就走,商铺三个月换一轮,古镇成了 “摄影道具仓库”。
真正的需求,藏在数据之外。袁家村的策划没做过多少数据分析,却凭着 “让游客吃到小时候的味道” 的朴素想法,成了乡村旅游标杆;淄博烧烤火起来,不是因为大数据预测,而是源于 “让游客吃得舒服、玩得开心” 的真诚。策划该做的,是从数据中找方向,而非被数据牵着走。
02/专家依赖:用 “权威意见” 替代实地调研
某山地景区请了 5 位 “顶级专家” 做策划,专家们在会议室里对着卫星地图指点江山:“这里建缆车,那里修玻璃栈道,山顶搞个旋转餐厅。” 没人去现场看看,那条被专家否定的 “徒步小径”,其实藏着最壮观的瀑布;那个被规划成停车场的山谷,是村民世代祭祀的圣地。
过度依赖专家的策划,本质是 “用别人的经验替代自己的眼睛”。这些专家一年飞 50 个城市,在不同项目的会议室里说着差不多的话:“要做沉浸式体验”“得搞夜间经济”“必须数字化转型”。他们的 PPT 里塞满了 “迪士尼模式”“长隆经验”,却唯独没有项目所在地的阳光、空气和人情。
更荒唐的是 “专家意见打架”。某水乡项目的策划会上,A 专家说 “要保留原生态,不能搞商业化”,B 专家说 “不商业化怎么赚钱”,C 专家说 “要平衡”。项目方左右为难,最后搞了个 “四不像”—— 既没保住原生态,商业化也搞得不伦不类,游客评价 “比农村脏,比城市贵”。
专家的价值,在于 “点拨” 而非 “包办”。就像当年梁思成给故宫做修复方案,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带着团队爬遍每一座宫殿,测量每一根柱子。好的策划者,应该带着专家的理论,自己去走一走项目的山路,聊一聊当地的村民,尝一尝地里的瓜果 —— 脚底下沾的泥土,比专家的签名更有价值。
03/复制模仿:把 “成功案例” 变成 “失败模板”
“把乌镇模式复制到这里”“参考拈花湾的灯光秀”“学袁家村搞小吃街”—— 这些话在文旅策划会上出现的频率,比 “你好”“谢谢” 还高。某南方城市复制了北方的 “冰雪大世界”,结果冬天温度不够,冰雕三天就化了;某平原地区模仿山区建 “玻璃栈道”,架在平地上离地 3 米,成了游客口中的 “搞笑栈道”。
过度复制的策划,是 “用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话”。策划团队拿着成功项目的照片照葫芦画瓢,却忘了乌镇的水、拈花湾的禅、袁家村的关中风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把丽江的酒吧街搬到周庄,把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建在平遥,最终每个地方都长得一样,游客自然 “去一个等于去全部”。
更愚蠢的是 “复制失败而不自知”。某项目看到 “网红打卡点生命周期短”,却依然把 “打造 10 个网红点” 作为核心策划,理由是 “别人失败是因为做得不够好”。结果投入几百万建的 “天空之镜”“彩虹滑道”,火了一个月就没人问津,成了景区的 “烂尾景观”。
真正的借鉴,是学 “道” 而非学 “术”。乌镇学的是 “精细化运营”,拈花湾学的是 “文化 IP 打造”,袁家村学的是 “利益共享机制”。策划要做的,是把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符合本地实际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
04/正确的策划:少做点 “策划”,多做点 “实事”
好的文旅策划,应该像空气 —— 存在但不刻意,有用但不张扬。它不需要复杂的模型、华丽的辞藻、权威的背书,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游客需要什么?地方有什么?怎么把两者结合好?
1. 用 “脚” 做策划:先把项目地走十遍
某古镇策划团队的做法很简单:每天早上跟着环卫工一起上班,看游客从哪里进来,往哪里走,在哪里停留,在哪里抱怨;中午跟商户聊天,问他们生意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晚上跟原住民唠嗑,听他们讲古镇的故事,说对项目的期待。三个月后拿出的策划案,没有太多理论,却精准地解决了 “游客找不到厕所”“商户恶性竞争”“原住民与游客冲突” 等实际问题。
策划的基础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而是走到现场去看。看地形地貌,看风土人情,看日出日落,看四季变化 —— 这些活生生的细节,比任何大数据都更有价值。
2. 用 “心” 做策划:少点 “我觉得”,多点 “他们要”
某乡村项目的策划,最初想搞 “高端民宿集群”,但团队发现村民最擅长的是种菜、做豆腐、编竹篮。于是策划改了方向:让游客跟着村民学种菜,体验做豆腐,用自己编的竹篮装菜回家。项目没花多少钱,却成了 “最有乡村味” 的网红地。
策划者要放下 “我想打造什么” 的执念,多想想 “这里有什么能让游客喜欢”。就像谈恋爱,不是强行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是发现对方的优点并欣赏它。
3. 用 “减法” 做策划:别把项目变成 “大杂烩”
某景区的策划案里,既有亲子乐园,又有康养中心,还有研学基地,甚至塞进了一个赛车场。老板的理由是 “满足不同客群需求”,结果每个板块都做得不伦不类,亲子家庭嫌太吵,康养人群嫌太闹,最终谁都不买账。
好的策划,是懂得取舍。就像九寨沟专注于 “看水”,张家界专注于 “看山”,云南丽江专注于 “慢生活”—— 把一个点做到极致,比什么都做却什么都做不好强得多。
结语:策划的最高境界是 “顺势而为”
文旅项目就像一棵大树,文化是根,生态是土,商业是叶。过度策划就像强行给树嫁接各种枝条,看似茂盛,实则伤了根本。真正的好策划,应该像园丁 —— 了解树的习性,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该修剪时修剪,而不是把树砍了,换一棵自己喜欢的假树。
少做点 “看起来很美” 的策划,多做点 “游客用脚投票” 的实事;少依赖点数据和专家,多相信点自己的眼睛和心;少复制点别人的成功,多挖掘点自己的特色 —— 文旅项目的成功,从来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