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瞿祥涛
湖北武汉老汉口的街巷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透出岁月的沉静,门前几株老树的枝叶垂落,将细碎阴影投在镌刻着馆名的石牌上,旧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眼下,“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正在该馆展出。旧址之上观特展,将人们拉回了那段共赴国难的峥嵘岁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根据两党达成的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于1937年10月成立,中共中央代表团(对内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也在这里办公。1938年元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迁往南昌后,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代办新四军驻汉办事处的一切工作。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在这里,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宣传、维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周静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中转、联络的重要枢纽,向延安和抗日前线输送物资与人才的调度中心,更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与国际统战工作的宣传阵地。
此次展览中,一幅人头攒动的黑白老照片,再现了当时“献金运动”的盛况。1938年,“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发起了为期3天(后延长至5天)的“献金运动”,号召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此时,上海、南京已相继沦陷,武汉成为全国抗日救国的中心,而日军已占领江西湖口,进逼九江和武汉,情况十分危急。
广大民众为救国慷慨捐款捐物。据资料记载,两位伤残的辛亥革命老兵捐款后说:“我们年老残废,再不能上前线杀敌了,捐两块大洋供政府购买子弹打鬼子。”据统计,“献金运动”参与群众达50万。
除了“献金运动”,抗战岁月中,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灯火与青年奔赴延安的脚步,更是镌刻着救国的信仰与热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建立后,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人才。当时,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等在武汉设有招生委员会,地点就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内。据记载,仅在1938年5月至8月期间,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转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就达880多名。
“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单独设置了“文化号角”单元,展出《新华日报》创刊号的复印件等资料。据介绍,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报纸,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党报委员会领导和管理。
彼时,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大批文艺工作者喊出“到武汉去”的口号,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200多种报纸、期刊创办或复刊,电影、戏剧、美术、音乐各协会纷纷成立,使武汉成为抗战时期全国舆论宣传的坚实阵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复原了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人的办公室、卧室及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办公用地。现在看来颇为简陋的场地,当年曾接待外国使节、各国记者以及一些外国团体和人士的频频到访。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成立了党的首个国际宣传机构——国际宣传委员会和国际宣传组,以加强对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的宣传联络和统战工作。在正义的召唤下,一大批爱国侨胞和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1938年1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专家白求恩来到武汉,经周恩来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安排转赴延安。在中国,白求恩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之一。他曾说,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很多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出来的参观者,脑海中都不断浮现出“献金”群众踊跃捐款捐物的画面和青年奔赴延安的坚定身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见证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抗外侵的历史,也见证了我们的祖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如今,它变身纪念馆,以无声的细节,镌刻下一个民族在危难中不屈不挠的抗争足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坐标。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