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7月至今,汕尾金町滨海旅游区已接待游客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47万元。然而,这份热闹背后,是7公里海岸线要承载瞬时激增人流的治理大考,如厕排队、停车难题、消费纠纷等潜在矛盾,正考验着这片兼具“社区、景区、商业区”三重属性特殊区域的治理智慧。
随着滨海旅游业蓬勃兴起,这片因三重属性叠加的区域,一度陷入“多头管、没人管”的权责困境、“各自为战”的协同难题与“大水漫灌”的供需矛盾,供水不足、厕所短缺、价格纠纷频发,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匹配高质量发展需求。
问题千头万绪,找到适配自身发展的基层治理模式,成为汕尾市城区的新课题。为破解这一困局,汕尾市城区跳出“就治理谈治理”的惯性思维,创新设立金町滨海旅游区联合党委:以党建为引领重塑治理架构、再造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推动管区、社区、景区“三区合一”协同共治,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从“分散作战”到“协同作战”,凝聚治理合力
“以前遇到水压不足,社区找物业、物业找水务,部门间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现在联合党委一统筹,几天就有了整改方案。”金町湾社区居民李女士的感受,正是联合党委打破治理壁垒的注脚。
针对管区、社区、景区“三区”力量分散、职能部门协同难的痛点,联合党委首先从组织架构破题,在不打破原有建制的基础上,上提一级构建跨领域、多层级领导体系,整合区文广旅体局、应急管理局、派出所及景区管理公司等27个单位为成员单位,将“各自为政”的治理主体拧成一股绳。
在此基础上,联合党委下设“一中心四站”,以党委办公室为中枢,统筹公共服务、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应急管理四大工作站,选聘成员单位党员干部担任负责人及联络员,明确职责流程,实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的闭环。
前述李女士提的供水问题,公共服务工作站迅速联动市水务局、粤海水务与保利物业等单位排查整改。目前,社区管道改造已基本完成,水压不稳问题已解决,自来水发黄问题预计年底清零。
从“条块分割”到“统筹推进”,打通治理堵点
“旅游旺季厕所不够用,之前协调增建公厕因规划、资金卡壳,联合党委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加设了20个临时厕位,还说服商家免费开放店内厕所,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金町保利社区工作人员说。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联合党委构建的三大核心机制:每月1次的联席会议制度,聚焦党的建设、管理发展关键事项,已推动解决烟花爆竹扰民、乱停车、“住改商”等问题8类;“一线吹哨、部门报到”平急转换机制,在节假日人流高峰时组建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今年“五一”期间,联合党委成立“1+8”假日指挥部,24小时值班值守,实现交通疏导、治安巡逻、应急保障零事故。
在完善问题解决与应急响应机制的同时,联合党委还通过干部考评激励机制筑牢担当根基:以“四不两直”走访、群众访谈等方式考评党员干部表现,将考评结果直接纳入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依据,通过明确的激励导向,推动干部主动下沉一线、扛起治理责任。
机制理顺后,跨部门协作不再是“打电话求人”的被动协调,而是“按制度办事”的主动响应,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回应民生诉求
联合党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治理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型,高标准打造的党群服务中心,融合管区、社区、景区“三区”服务功能,集成党群服务、产业培育、矛盾调解等多元服务,公安、市监、团委等部门常态化进驻,实现群众办事从“多头跑”变“一站办”。
同时,创新推行“三张清单”工作法,70名“10+2”联户队员每月遍访群众,动态梳理出132条需求清单,再对照成员单位资源清单,按“公治、共治、自治”原则制定服务清单,形成完整的“群众点单、党委派单、部门接单”闭环。
在优化便民服务流程的基础上,联合党委进一步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扩容,激活多元力量参与治理,牵头成立“金町湾酒店公寓协会”,有效规范短租公寓新业态发展;打造“暖新驿站”,积极吸纳外卖骑手、快递员担任“流动网格员”。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成功推动商户、新就业群体从被动的“治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治理力量”。
数据见证变化:自联合党委运行以来,金町滨海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74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达5090 万元;价格纠纷同比下降80%,投诉率同比降低70%,居民获得感与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
如今,漫步金町湾沙滩,秩序井然的景区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活力迸发的商业氛围,生动印证了“破壁融合、联动共治”的治理实效。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供图
【作者】 彭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