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四川】
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全力塑造特色文旅品牌,全力打造“熊猫家园”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这一部署为本地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也是立足资源践行生态文旅融合的行动指南。作为野生大熊猫种群占全球22.4%的“大熊猫第一市”,绵阳坐拥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片区等得天独厚的文旅优势。该片区面积4194.26平方公里,覆盖平武、北川、安州,栖息418只野生大熊猫,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有珙桐、川金丝猴及白马藏族“跳曹盖”、羌族“祭山会”等自然与非遗文化共生资源。而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正是生态优势转文旅动能的关键,对打响“熊猫家园”品牌意义重大,也为同类区域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样本。
资源禀赋
入口社区孕育生态与文化双重价值
入口社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根植于绵阳片区不可替代的生态本底与文化基因。从生态格局看,平武、北川、安州片区依托的生态资源各有侧重:平武片区王朗、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大熊猫迁徙“北通道”,为社区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场域;北川小寨子沟及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内,956.91平方公里栖息地滋养着47只野生大熊猫,孕育了丰富的生态体验资源;安州千佛山作为南部生态门户,串联起红色记忆与自然保护的复合价值。三者织就的“生态网络”年涵养水源12.6亿立方米、固碳380万吨,既筑牢生态屏障,更成为入口社区可依托的“绿色资产”。文化脉络中的生态智慧为价值实现注入人文温度。平武白马藏族“跳曹盖”祭祀歌舞世代传递“敬畏山林、保护白熊”的理念,让社区保护行为有了文化自觉;北川羌族刺绣中的“神树”“灵鸟”图腾,延续着“取之有度”的生态伦理,为生态产品赋予文化附加值;安州千佛山的红色文化与自然保护融合,形成“保护即传承”的社区共识。这种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滋养,让入口社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有自然承载力,又有人文感染力。
实践路径
入口社区激活生态产品价值的差异化探索
依托资源禀赋,绵阳片区入口社区通过差异化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平武片区以“社区主导”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让生态产品价值在自主探索中生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成立全国首个社区主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小区,通过村规民约管控、巡护队组建、生态研学发展,将保护场景转化为研学产品,其经验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4年,30名村民讲解员带动研学收入增长35%。高村乡老河沟探索“保护地役权”模式,让伐木工转型为生态导赏员,林下珍品通过“限量版”认证提升价值,让守护与增收同步。北川片区以“熊猫+羌韵”为核心,推动熊猫IP与文化符号融合,放大生态产品体验价值。2025年新开园的北川大熊猫动植物园,以海归大熊猫“网网”“升谊”作为文旅推荐官,将羌族文艺演出、“光影定格·熊猫”摄影、“百味羌山·舌尖寻味”等活动融入生态体验,这种园内看熊猫、园外体验羌文化的联动模式,既提升了生态产品的吸引力,又激活了文旅融合的富民动能。安州片区以“守护为基、赋能为要”,构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机制。2020年7月,全市首个县级管理机构安州管理总站挂牌,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协调的核心枢纽。通过推动5座矿山、2座水电站退出及120余户生态搬迁,社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红外相机已记录12只野生大熊猫,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基础。千佛镇融入红色文化发展生态旅游,高川乡依托高山湖泊发展生态观光,社区30名村民向导提供低干扰生态体验服务,2024年接待超1.2万人次,带动300余户增收,让生态颜值变民生福祉。
机制创新
入口社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启示
绵阳片区入口社区通过主体、产业、文化、治理、价值五重融合机制创新,构建“保护—发展—惠民”闭环,破除“保护与发展对立”迷思:主体融合让社区成为“保护者即受益者”核心力量,产业融合以生态支撑特色业态形成增收链条,文化融合提升附加值,治理融合保障分配公平,价值融合统一生态公共价值与社区个体价值。这种实践具象化“两山”理论落地路径,揭示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并非被动守护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激活生态资源的成果这一规律,使入口社区在保护中获发展权、在发展中强保护责,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持续民生福祉,为同类区域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参考样本。
来源:涪江观察
作者:杨富兰
拓展阅读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