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赣州人,又曾在本地旅游行业摸爬滚打过,早在2019年,我就听闻了宝葫芦农庄改造、和谐钟塔升级、百里滨江生态绿廊规划的消息。那时业内人聊起这些项目,都盼着它们能早日落地,为赣州文旅添把火。可如今六年过去,再搜这些项目的进展,满心期待只剩一声叹息。原宝葫芦农庄变身的冰雪文旅科技项目没了竣工动静,和谐钟塔改造停在“待批复”阶段,百里滨江生态绿廊更是连具体进度都查不到。这些大型项目,到底卡在了哪里?
先看原宝葫芦农庄转型的赣州冰雪文旅科技项目。
2019年赣州旅投收购资产,2020年启动规划,2022年备案时明确总投资13.45亿、2024年竣工,方向也很清晰:搞冰雪世界、元宇宙体育中心。可到了该竣工的年份,项目却没了公开进展,此前对接的郑州银基、厦门灵玲等文旅集团,也始终没签正式合作协议。
这背后的“卡点”其实很明显:合作模式谈不拢。
文旅项目要盈利,得平衡运营商的运营能力、投资方的收益预期,还有政府对项目品质的要求。赣州旅投对接了多家企业却迟迟未签约,大概率是在合作分成、运营主导权、投资风险承担这些核心问题上没达成共识。而且冰雪类项目本就特殊,后期运营中的能耗成本、维护费用都是大头,合作方难免顾虑重重,生怕投了钱收不回成本,这就导致项目卡在“找伙伴”的环节,迟迟没法动工。
再说说大家关注的和谐钟塔项目。
2022年两大国企签约启动改造,2023年连设计招标、规划图都出来了,总投资3亿,还拉上央视动漫IP,要做时间长廊博物馆、4D动漫体验中心,当年10月更是暂停开放准备施工。
效果图
可如今再看,现场只有围挡,2024年9月实地探访没看到实质性进展,2025年官方回复也只说“完成设计方案初稿”“待主管部门批复”。
它的问题出在“流程”和“业态”两头。
一方面,项目设计方案要过主管部门审批,从初稿到最终通过,可能涉及规划调整、生态评估、安全审核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卡壳,施工就没法启动;另一方面,项目还在跟人工智能企业谈“具身智能机器人”这类新业态,看似是想丰富体验,但也暴露了前期业态规划不够明确的问题:连核心业态都还在调整,审批和施工自然难推进。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百里滨江生态绿廊项目。
2020年出编制方案,2022年详细设计获批,还明确了“一廊两核、五段百景”的结构,要分24段建设,甚至出台了500米范围的管控措施,强调“不搞大开发”。
可到2025年,官方只说“慢行系统、亲水步道、江边公园已纳入实施清单”,具体哪个段动工了、建到哪了,半个字没提。
这个项目的“卡点”,本质是“生态优先”与“开发落地”的平衡难题。项目涵盖五江十岸、6个区县,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范围太大了。而且明确要求“不搞大开发”,意味着不能靠房地产配套来补贴建设成本,纯靠政府投入,资金压力巨大。
同时,跨区县的项目需要各部门、各区县协同,从土地征用、资金分配到建设标准,任何一个环节协调不到位,就会导致整体进度停滞。加上生态保护的要求高,每一段建设都要做详细的环境评估,避免破坏滨江生态,这也拉长了建设周期,最终让项目陷入“规划美好、落地缓慢”的困境。
其实回头看,这三个项目的困境,也是很多三四线城市发展文旅的共性问题:要么是前期对合作模式、运营风险考虑不足,导致招商签约卡壳;要么是项目流程审批复杂,业态规划反复调整,拖延了施工进度;要么是项目规模过大、跨区域协调难,加上生态管控严、资金来源单一,让落地变成“持久战”。
但话说回来,赣州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这些项目并非没有出路。
对于冰雪文旅科技项目,不妨先明确核心合作诉求,比如优先选择有冰雪项目运营经验的企业,适当降低短期收益预期,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分摊风险,尽快确定合作方推进建设;和谐钟塔项目则要加快设计方案审批流程,明确核心业态,别再在新业态上反复调整,先把已规划的国漫IP体验、博物馆等内容落地,用实际效果吸引游客,后续再逐步增加新功能;百里滨江生态绿廊项目可以尝试“分段试点”,先选几个条件成熟、群众需求迫切的路段动工,比如市区内的章江、贡江沿岸,做成示范段,既能让市民早日受益,也能为后续路段积累经验,同时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的生态建设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加强区县间的协同机制,避免各自为政。
作为赣州人,我依然期待这些项目能真正落地。但文旅项目不是“拍脑袋”就能成的,需要更务实的规划、更高效的协调、更灵活的模式。只有解决了这些“卡点”,才能让这些投资不变成“闲置资源”,真正为赣州文旅注入活力,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家乡的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