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偃师撤县为区,撤孟津县、吉利区并设孟津区,洛阳多年来的九县六区格局秒变七县七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发展提升有了广阔的空间。洛阳,包括偃师、孟津,蝶变向好的遐想像长了翅膀。
此头一开,剩余的几个洛阳门户县,以及一些编外规划师未免想入非非。人们纷纷猜测,下一个撤县设区的会是谁?有人甚至建议,干脆合并几个规模略小的老城市区,为新安、伊川、宜阳晋区腾位,进一步壮大洛阳城市区发展面积,方案不一而足。
设想不是不好,能不能实现另当别论。即便如愿撤并,瀍河区体量再小,也将独善其身。其实答案,早在瀍河区成立四年前,瀍东回族自治区的横空出世,就已注定。
没错,瀍河是个回族区,民族成色十足,身份特殊,地位难以撼动。
回族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是仅次于汉、壮,位居第三的少数民族,无论五十六个民族,还是五族共和,都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回族可追溯至隋唐,主要有商人和军士两个来源。历史上,有循丝绸之路过来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还有平叛、东征的而来阿拉伯雇佣兵,这些都是今日国内回族的先民。
洛阳的回族主要集中在瀍河一带。隋唐时,洛阳为东都,瀍河一带为城市东北隅,有上林、铜驼里坊和通远市,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繁荣宜居。也从那时起,瀍河的回民开始逐渐聚集形成规模。
按照“逢城居关,遇河住湾”和“大散小聚”的特点,彼时在洛定居的回民,主要分布在瀍河东岸至瀍汭洛河的第一道大湾这个范围内。今日瀍河东关、北窑、塔湾、马坡、小李村多回民的基本格局,也由此形成。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历来颇受关注。1948年4月5日洛阳二次解放后,首任洛阳市长杨少桥就签发了保护清真寺的布告,张贴在各清真寺门口。当年10月,洛阳市回族联合会在东关清真寺成立。
1952年初,洛阳开始选拔回族干部,送中南民族学院培养学习。8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正式颁布施行。《纲要》共七章四十条,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瀍河民族乡、瀍东回族自治区就是这一国策的产物。
县管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管理方式,至少始于民国初期,所谓区小队、县大队是也。洛阳解放后,析洛阳县城区为洛阳市,时市县并置,二者各下设乡科级区若干,均以数字区分。
1953年3月,瀍东回族自治区在东关大街成立,机关设在后来的瀍河中心粮店,回族人拜如意任主席。瀍东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对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此区虽为乡科级,但首次以地域命名,且自治二字还挺唬人。有过来人回忆,瀍东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拿介绍信出差外地,接待方搞不清级别,在食宿、出行等方面,往往给予高规格的礼遇,虚荣心直接拉满。
瀍东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运行情况良好。1957年7月,洛阳市委决定,筹建县级瀍河回族区,回族人马瑞为筹备组组长;建立中共洛阳市廛河回族区工委,任命冯福顺为书记。后瀍河区的主要领导回族必占其一。
1957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瀍河回族区正式成立,马瑞为代区长。时瀍河区下辖瀍东回族自治区、瀍河民族乡和新安、爽明两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9930人,回族人口占20.36%。
1958年,区下设区略显不妥,带头大哥瀍东回族自治区易名北窑街道办事处。当时人民公社化盛行,瀍河回族区及下属单位名称变化频繁,白马寺公社也曾划来归隶。后瀍河回族区恢复建制,农业口的瀍河回族公社(民族乡演变)、白马寺公社划归郊区。
截止1977年,瀍河回族区下辖东关(爽明街道演变)、北窑、瀍西(新安街道演变)、五股路、塔湾、杨文6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6月,洛阳市区划调整,撤郊区成立洛龙区,瀍河回族乡重新划归瀍河回族区。2005年9月,华林办事处成立。2007年7月,白马寺镇管辖的马沟村、拦沟村、吕庙村、十里铺村划入杨文办事处。
2022年,白马寺镇整体划入瀍河区。是年7月,偃师区龙虎滩、韩旗,孟津区金村、翟泉划入白马寺镇管辖。瀍河回族区下领一乡,一镇,七个街道,明显是做大做强的趋势。
瀍河区划图
瀍河区一景
过客,又名洛邑过客,洛阳人,热爱家乡,喜欢怀旧,专注于洛阳地情趣闻轶事。原创作品,欢迎品评互动。原创不易,抄袭搬运洗稿必究,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