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独山村:乌溪江畔,叶脉书香里的遗世古村
文&图 丨 叶望庆
告别红色古镇王村口镇,沿着蜿蜒于乌溪江畔的山路继续下行,车行不过十公里,峰回路转处,一座孤峰如屏,突兀矗立在江左。山脚那一抹灰白屋脊,便是被乌溪江与天马山环抱了八百年的独山村,它也是我此行的第二站。

独山村静卧于遂昌县西南焦滩乡境内,距县城约四十八公里。村前天马山孤峰独立,如一道天然屏障,雄踞于乌溪江东岸,故而得名“独山”。而乡人更习惯称它为“独山古寨”或“独山府”。因其山奇水秀、地势险要,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避世隐居的绝佳之地,同时也是金华、衢州通往福建的古道要冲。

独山村以“独山古寨”的姿态存续已逾千年。千百年来,江水悠悠流淌,古道上的蹄印依旧清晰可辨,而这座遗世独立的古村,始终以一种静谧沉稳的姿态,守护着一段厚重的家族记忆与文化脉络。

独山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孝宗年间,南宋尚书左丞相、词坛巨擘兼抗金名臣叶梦得的曾孙叶峦自松阳古市卯山迁居于此,自他开始,独山叶氏一脉书香便在此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元明之际,朱、周、邵等姓氏族人也陆续聚居于此。然而到了明后期,朱、周、邵氏相继外迁,叶氏遂成为村中主姓。明代中晚期,独山村迎来鼎盛时期,叶氏家族文风昌盛。嘉靖四十一年,叶以蕃殿试取得二甲第十九名的佳绩,创下遂昌古代科考的最高名次,家族声望由此大振。一时间,文风鼎盛,名士辈出,甚至有了“三斗三升芝麻官”的说法。明清两代,叶氏族人获取功名、在外任职者多达二十余人,其仕宦之众、文脉之盛可见一斑。

更令人钦佩的是,叶氏一族不仅看重功名,更注重德行。叶以蕃之父叶弘渊,虽未入朝为官,却热心公益事业,设立家塾、购置学田,大力扶助寒门子弟;其叔叶以萃,同样乐善好施,修建育婴楼、捐田助学、修桥补路,被誉为“乡贤典范”。正是这份“崇学尚文、仁义济世”的家风,使得叶氏一族在乱世中稳如磐石,在盛世中绵延不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独山叶氏与明代大文豪汤显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汤显祖任遂昌知县的五年间(1593—1598),与独山举人叶澳结为挚友。二人常携手同游天马山、小赤壁,吟诗赋词,相互唱和,留下诸多佳话。当叶澳主持重修《叶氏宗谱》时,汤显祖欣然为之作序,将二人情谊比作春秋贤士“子游与灭明”,并盛赞独山“山川清淑,人物风流”。更有学者考证,《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灵感,或许正源于汤公在独山一带的山水游历与人文感悟。


步入村中,我们首先踏上的是“明代一条街”。从乌溪江桥头的古樟树下进入,一条宽不过两丈的鹅卵石官道笔直向东延伸。官道两侧,高墙黛瓦,马头墙层层错落有致。由青石与卵石铺就的古道,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清晰保留着当年官道的形制。


街道两旁,明清民居鳞次栉比,马头墙高耸入云,木门斑驳陆离,雕花窗棂间透露出旧日的繁华与典雅。这里曾是浙闽商旅的必经之路,也是金华、衢州至福建的重要官道。文官至此须下轿,武官至此须下马,足见其地位尊崇,尽显昔日荣光。



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叶氏宗祠。它始建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年间因火灾进行过重修。叶氏宗祠位于村中心的明代一条街上,坐东朝西,采用三进三开间的格局,占地面积约613平方米。宗祠大门前,明代石狮气势威严,彰显出独特的石刻风格;旁侧清光绪十六年所立的大青石旗杆墩,是叶氏家族功名成就的无声见证。一进的戏台边墙上留有红军标语,为这座古老的宗祠增添了一抹近代的红色记忆。二进“报本堂”作为祭祀祖先的核心区域,明间石质方柱撑起的不仅是建筑的框架,更是家族沉甸甸的历史与崇高威望。三进享堂原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匠心独运,条石铺砌的阶沿与天井、施有望板的屋面及完好的封火山墙,无不展现出传统建筑的精妙绝伦与工匠的高超技艺。




叶氏宗祠旁的“葆守祠”的小祠,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家族秘史。相传明代叶氏夫妇晚年得子,然而孩子年仅四岁时,夫妇二人便双双离世,临终前将孤儿托付给家中丫鬟。丫鬟含辛茹苦,将孤儿抚养成人,并助其读书中举,官至高位。此人始终视丫鬟为母,称其为“大姊”(在遂昌方言中,“姊”即“母”之意)。丫鬟去世后,因其身份卑微,无法入宗祠供奉,其子便在宗祠旁修建“葆守祠”,供奉丫鬟牌位,以全孝道。直至今日,独山村仍有老人唤母亲为“大姊”,这一声称呼,已延续四百余年,成为叶氏家族“慈孝传家”的生动见证,也是中国传统伦理中“恩义重于血缘”的鲜活体现。

古街的尽头,有一座“洊膺天宠”石牌坊,堪称不可错过的瑰宝。它建于明隆庆三年,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凭借高超的空雕、浮雕工艺,跻身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列,并荣获国家级文保单位称号。翻阅词典可知,“洊膺天宠”四字,意为“屡受皇恩”,诉说着叶氏家族曾多次获朝廷恩宠的无上殊荣。牌坊两侧小额枋上的文字,记录了叶弘渊因叶以蕃进士及第而获封之事。



独山村之美,不仅在于其厚重的人文底蕴,更在于其灵秀的自然风光。它地处九龙山麓,乌溪江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村前缓缓流淌。村西天马山孤峰突起,崖壁赤红如削,人称“小赤壁”;山中有“栖灵岩”“棋盘石”“仙梯石”“武夷洞”等奇景,相传为仙人栖息之所。村东文笔峰、石梯峰对峙如门,南北寨墙拱卫如城,整座村落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静卧于山水之间。


若说王村口是一曲激昂的红色交响,那么独山村便是一卷泛黄的线装书,字里行间写满了“耕读传家”的温润与坚守。独山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之所。在这里你会明白,所谓“遗世”,并非隔绝尘世,而是让时光慢下来,将一页家谱、一座牌坊、一条古道,都妥帖地安放在山水之间,任后来人细细品味,一读再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