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如潮的重庆渝北铜锣山,一汪碧水镶嵌在矿坑的陡峭崖壁间。游客沿着观光步道打卡,欢声笑语在矿山公园回荡,随手拍的美景已成为社交朋友圈的爆款。
铜锣山矿山公园的水体像是翡翠一般。
很少有人能想到,几年前还是尘土飞扬的废弃矿坑,经“一坑一策”治理,成为游客眼中的“重庆小九寨”秘境。据统计,公园年接待游客已突破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300万元,带动了720多户村民吃上“生态饭”。
农家乐老板娘张大姐有一本账:“以前丈夫在矿上打工,每天都提心吊胆,现在自家开饭店,一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今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两山”理念重塑了生态环境、百姓生活。
“生态账”不再是理论上的概念和账本上的抽象数字,而是村民兜里的钞票、游客手机里的美照、企业报表里的利润。这些年,重庆用一本本“绿色账本”证明:绿水青山不是发展的“成本项”,而是打开财富密码的“金钥匙”。
短视的代价有多沉重?重庆奉节的老账本里就有难以言说的“生态之痛”。这个全国产煤百强县,煤炭产业曾贡献全县60%的财政收入。然而,“黑色经济”让千年诗城渐失诗意——矿区大地如“烂牙床”,空气常飘煤灰,村民饱受噪音粉尘之苦。
这种破坏式开发的代价,最终转化为沉重的生态赤字,成了发展中的“成本项”。为守护绿水青山,奉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绿色转型,陆续关停200余座煤矿,将目光投向漫山脐橙以寻求突围。
从井下到山上,从“黑色”到“绿色”,奉节永乐村村民曾清云也从矿工变成果农。他的身份之变,折射出这片土地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截至目前,全县38.3万亩脐橙林年固土3000余吨,累计减少水土流失10万吨;脐橙综合产值超65亿元,带动30万果农增收。
奉节脐橙成为当地致富果。
“煤都”变“橙都”的绿色转换,本质是把“短期收益”转换成“长期价值”。
武隆和顺镇的转型同样具有说服力:这个曾供应全区80%煤炭的“黑色煤都”,通过关闭煤矿让2820亩“生态疤痕”重披绿装,并因地制宜利用164米至1668米的立体海拔,走出“低山工业、中山农业、高山旅游”的产业新路。
武隆和顺镇已实现绿色蝶变。
酉阳依托平均海拔800米的生态优势,推出“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将茶、米、油、蜜等353款产品纳入其中,让产品的生态品质有了可量化的指标,让“花田贡米”等农产品从“低价竞争”的红海,跃入“品质溢价”的蓝海。
很多人或许会问,“生态账”如何真正算出“含金量”?答案正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持续探索中。
重庆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考核,让“空气能卖钱、绿水能生金”走出口号、落入现实。目前,北碚、合川、武隆等5个区县已纳入市级试点,重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化经营开发及金融支持创新,为生态价值转化搭建制度框架。
生态价值的实现,最忌“政府热、群众冷”。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合伙人”,使保护者成为受益者,让人人共享“生态红利”。
武隆荆竹村推行“生态股”,村民以山林、土地入股旅游项目,80%以上村民吃上“旅游饭”;万州区建立“生态银行”,打包碎片化生态资源统一招商,村民既能拿租金,还能在项目中务工;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繁育崖柏300万株,周边村民胡友珍在基地管护苗木,年劳务增收超2.5万元。
武隆荆竹村依托自然资源端上“生态碗”。
重庆的“绿意”不仅在青山间蔓延,更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肌理。走进赛力斯超级工厂,屋顶光伏板熠熠生辉,累计发电量突破80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万吨;涂装环节有机废气去除率100%,纯电无人驾驶重卡实现园区运输零碳化。2024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售42.7万辆,在1452亿元营业收入中,新能源汽车贡献超93%,成为重庆绿色智造的生动缩影。
赛力斯超级工厂“光伏+造车”打造绿色新典范。
总而言之,重庆的“绿色炼金术”没有魔法,靠的是算清三本账:算生态的“长远账”,拒绝破坏式开发;算群众的“民生账”,推动生态红利共享;算发展的“系统账”,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共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本账,重庆越算越清晰,也越来越有信心。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图片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