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宜昌市以2024年GDP总量6191亿元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全国百强城市第48位。
这座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明珠,以亮眼的成绩单,延续着80多年前就刻在骨子里的传奇。
上承巴蜀、下启荆襄的宜昌,扼守长江三峡西陵峡口,自古便是军事要冲。80余年前,当抗日烽火燃遍神州,这座千年古城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屏障。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西南部的三斗坪镇,曾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却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留下深刻印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硝烟散尽后,它重归沉寂,直至三峡工程建设的号角唤醒群山。如今,这座承载着抗战血性的小镇,正伴随着世界水电之都的崛起,向世人讲述着从生死存亡到复兴崛起的跨越。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三斗坪镇,探寻这座长江边小镇承载的独特魅力与厚重历史。
抗战印记
三斗坪点燃星星之火
1937年冬,中共中央长江局高瞻远瞩,鉴于长江三峡的重要战略地位,派共产党员单椿荣、周希仁、师哲等人以逃难教师身份到三斗坪峡江公学任教,并组建了中共峡江公学小组。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宜昌县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为抗日斗争点燃了星星之火。
“这些星星之火,虽看似微弱,却有着燎原之势,是宜昌抗日斗争不可或缺的起点。”在夷陵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编研股股长望文雄向记者展示了《宜昌县抗战史料》及一些泛黄的老照片,讲述起那段烽火岁月中夷陵儿女英勇抗战的故事。
1938年3月,中国青年救国团宜昌区团部在宜昌铁路坝召开万人大会,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望文雄介绍说,这场大会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为宜昌的抗日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938年5月,宜昌抗战剧团成立,原中共梅安里话剧组小组扩建为中共宜昌抗战剧团支部,先后在剧团工作过的中共党员有30多名,演出《保卫芦沟桥》等剧目60余种,各种演出800多场,征集对抗日将士的慰问信2000多封,征募寒衣300多件,在沙洋前线抢救难童100多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题词“抗战剧团,艺壮山河”。
宜昌抗战剧团在街头开展抗战宣传动员工作。摄影:汤永浩(翻拍)
同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县城被难民挤满。中共宜昌县地方组织动员全县人民投入抢运。全县2000多只木船,成千上万的群众充当临时搬运工,配合民生公司,冒着敌机的轰炸,连续40天日夜不停地在川江上来回抢运,共运送150余万人、100余万吨物资。“这次抢运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转移,宜昌人民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为中国工业的保存和持续抗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宜昌市档案馆四级调研员程锡勇介绍道。
宜昌大转运的物资和人员经过三峡激流险滩入川(资料图片:宜昌市档案馆供图)
宜昌沦陷后,中国共产党人组织群众开展了英勇的自卫斗争。在这黑暗的沦陷时期,宜昌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宜昌抗战剧团表演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摄影:汤永浩(翻拍)
1943年5月,在三斗坪石牌村,中共宜昌县地方组织动员民众积极参战,奋勇支前,协助守军取得了石牌保卫战的胜利。这场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役,不仅稳固了大后方的战略安全,更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作为上溯长江三峡通往西南诸省的交通咽喉,同时也是战区前线与战略大后方的重要结合部,从宜昌沦陷至1945年8月,宜昌县未沦陷区的人民承担了1万余名兵员的应征和军粮的征缴,负担了境内10余万抗日部队的后勤运输,保证了前线将士的抗战之需,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正如当年《新华日报》所赞:“峡江儿女,既卫乡土,更护国门,其功永铭巴蜀青山,其志长随长江东流。”
宜昌居民清点为抗战前线募捐到的棉衣物资。摄影:汤永浩(翻拍)
穿越时空
峡江星火照亮新征程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夷陵区档案馆珍藏的的红色档案,镌刻着非凡来路的清晰印记,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宜昌人民奋楫笃行、坚持不懈。新中国成立后,宜昌的发展掀开新篇章,从“战争要塞”到“发展引擎”,红色星火代代相传。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凭借着长江、清江等99条大小河流的重要河段,宜昌蕴藏着高达3000万千瓦的可开发水能资源,是我国世界水电资源最富集、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早在1918年,孙中山就在《实业计划》中详尽阐述了三峡水力资源的开发、长江的港口建设和航道整治的相关理念,他唤起的开发三峡、振兴中华的富国之梦,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点燃起希望之火。1944年9月,美国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制定了著名的“萨凡奇计划”。但彼时的旧中国,正陷入经济危机和战争中,这一方案最终付诸东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长江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经历数轮论证,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在抗战时期宜昌县第一个党组织所在地三斗坪,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四面环水的三斗坪中堡岛呈椭圆形,面积仅0.15平方公里,是三峡中唯一“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小岛。这座坐落于长江之上的袖珍小岛,化作了托举三峡大坝的坚实坝基,成为了支撑百年三峡梦的稳固基石。
三斗坪中堡岛原貌。 摄影:黄正平(资料图片)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为攀登这座水电高峰,以“三峡之子”郑守仁院士为代表的4万余名建设者怀揣“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水电报国理想云集三峡。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抗战精神”在长江之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延续与传承。
为攻克混凝土温控防裂这一世界级难题,建设者们在坝体中埋设了大量温度传感器,通过智能温控系统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创造了年浇筑混凝土量的世界纪录。在70万千瓦水电机组安装中,建设者将定子和转子组装后,盘车时摆度比头发丝还细微……面对各种世界级技术挑战,建设者传承和弘扬三峡精神,锤炼形成对党忠诚、担当使命、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廉洁干净等一系列具有三峡烙印的优良作风,交出了112项“世界之最”的答卷,取得 934 项发明专利,编制了 135 项《三峡工程质量标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机电设备制造安装、生态环境保护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让筑造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1993年至2008年的16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三峡库区史无前例地完成了令世人震撼的百万移民大搬迁,为“三峡梦”立下“汗马功劳”。全国多个省市对口支援库区,与库区移民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建成的新城镇占地规模平均比旧城镇扩大2.3倍,帮助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三斗坪中堡岛上建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摄影:汤伟
长江三峡,这片曾见证过抗战烽火的壮丽山河,在21世纪初以另一种姿态震撼世界。当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浇筑至185米设计高程时,这座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刷新了人类治水史的纪录,更以“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为核心的三峡精神,续写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壮丽史诗。
复兴崛起
国之重器终成民之福泽
2020年11月,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运行状态良好,为保障长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运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三峡水库自蓄水运用以来,单库和联合梯级水库群拦洪运用累计70余次,拦洪总量超2200亿立方米,成功应对2020年三峡建库以来峰值为780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洪水考验;长江干流梯级水库群年均向下游补水220亿立方米,增加枯期下游流量33%以上;三峡船闸、三峡升船机历年累计通过货运量分别超22亿吨、1900万吨,共有200万人次旅客通过三峡升船机;三峡电站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累计生产清洁电能超1.7万亿千瓦时;累计放流中华鲟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超2800万尾,人工保种荷叶铁线蕨等特有珍稀植物超2000种……
这座国之重器,终成民之福泽。
三峡工程全景。摄影:汤伟
76岁的王相平是三斗坪老集镇人,原来居住在简陋的板壁土墙屋。三峡库区移民后,他搬迁到夷陵区城关小溪塔,住进了两层的木板楼房。受其影响,三斗坪集镇一半的住户都选择了搬迁到小溪塔建房,新房子更气派,衣食住行都添了新模样。2021年,王相平将珍藏多年的老三斗坪集镇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等藏品无偿捐赠给三峡工程博物馆。
90后颜超是三斗坪镇中堡村村民。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颜超看到了G348公路“两坝一峡”间的旅游发展优势,毅然创业,打造民宿。经过多年经营,他的民宿获得“宜昌市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夷陵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名片之一……
漫步今日宜昌街头,古老的遗址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这座城市的岩石纹理中,既刻录着抗战时期不屈不挠的烽火记忆,更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篇章。
宜昌:千帆竞发新峡江。 摄影:周星亮
三峡工程带来的直接投资、能源供给、航运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彻底重塑了宜昌乃至区域的经济结构与规模。凭借三峡、葛洲坝两座水利枢纽工程的优势,宜昌迈上腾飞之路,吸引了众多相关产业入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从“长江明珠”到“中部引擎”,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战略为引擎,在2024年实现GDP 超600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宜昌制造”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宜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700家、3200家。这座因三峡工程而兴的城市,正以数字经济与交通枢纽的双轮驱动,加速迈向万亿级经济体量,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80年前烽火岁月里负重前行的木船与勒进血肉的纤绳,到如今万吨巨轮从容驶过“水上高速”的壮阔景象,在这片承载过抗战烽火的热土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誓言仍在群山间回响,而建设者的梦想已向着星辰大海延伸——
溯长江而上,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6座超级电站“连珠成串”,共同构成一条跨越1800公里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更好地发挥了洪水治理、畅通航运、绿色发电和抗旱补水等综合功能,为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固基础;长江大保护业务实现沿江11省市全覆盖,推动岳阳东风湖、武汉汤逊湖等重点河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助力“一江清水向东流”美景重现;沿海地区1.8万公里陆地海岸线上,已初步形成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阳江的海上风电能源走廊;从守护长江安澜,到鏖战塞北黄沙,三峡人正凭借其在大江大河治理中锤炼出的系统工程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投身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
与此同时,“三峡标准”扬帆出海,一座座由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清洁能源项目正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名片:在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作为中国企业在该国投资的首个绿地水电项目,从工程设计到建设运营彰显中国质量;在巴西,朱比亚和伊利亚水电站经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发电效率显著提高,继续稳健服务巴西电网;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大型水电投资项目,已成为巴基斯坦重要电力来源,运行以来持续为当地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
奔腾的长江见证着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穿越时间的长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对先辈们的传承中书写新的传奇,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峡集团供稿本文作者:唐东军 陈晓英(望文雄、张国荣等对此文亦有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