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太久,不是因为遗忘,是因为雪与泥埋的太深。”
8月30日,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深埋地下数十年的文物第一次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枚弹壳、一片碎瓷、一把锈蚀的农具……它们从白山黑水出发,来到北京,穿越时空,将一段艰苦卓绝的抗联史诗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这些带着体温、带着血泪的文物,背后都有什么故事?日前,吉刻新闻专访专家学者, 解读这沉默的“语言”!
01 抗联印记
步入以长白山白桦树打造的时空甬道,观众的思绪倏然被引回抗联的烽火岁月。本次展览摒弃传统展板,让文物在复原的历史场景中自主言说,带观众重回现场。
“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杨靖宇将军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特展真实复原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密营的地窨子,再现昔日抗联战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极端生存状态。”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石砬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孟庆旭介绍,“行走在红石砬子山区,能看到遍布山间的多处抗联遗迹。这种依山而建的半地下营房,门高不足1.5米,内部阴暗潮湿,只靠火炕火墙取暖,却曾挤住四五名战士。”
截至目前,在红石砬子山脉南北两侧十五道沟谷内,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可以确认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 树林、石砬子、地窨子……走在展厅可以感受到,特展忠实呈现遗址原貌,将东北密林深处的抗联密营遗址呈现至观众眼前。
02 文物自语
“我是锈迹斑斑的农具。”在饥饿的岁月里,“我们先要让人活下去再去打仗”。
“我是胶鞋底,被寒风冻硬,在木兰鸡冠山,我和衣服在一起,记住了零下的夜,结霜的脚和还没愈合的伤”。 这些文物残片,默默诉说着东北极寒环境中抗联战士面临的严峻考验。
“1289件文物,每一件背后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串联起那段烽火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抗争的轨迹。” 孟庆旭举例介绍道。
特展中展出的看似普通的花瓶,是邓晓村与闫庆莲的结婚信物。后来成为抗联地下交通站的关键道具,“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藏文件,护一线生机”。
“我是一支属于杨靖宇的口琴”。
“展柜中展出的这枚口琴,是杨靖宇将军用过的那枚口琴的同一批次生产出来的。”
孟庆旭继续揭秘,生活中的杨靖宇将军,对于吹口琴情有独钟,他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等歌曲鼓舞了艰苦岁月中的抗联将士,成为了支撑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口琴也被杨靖宇将军称之为抗联战斗的“第二杆枪”。
03 英雄有声
展览不仅呈现文物,更讲述文物背后的英雄故事。
在“浴血奋战”单元,沉浸式的体验场域。观众在声、光、影、景的多维叠加中,获得强烈的现场感与心灵触动。
在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赵一曼、八女投江为代表的英烈事迹中感悟: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密林中,是什么让他们坚持?
“小日本,我赵尚志回来了!” 赵尚志在枪林弹雨里不肯后退,这位抗联名将坚持抗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要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必须要联合起来”。魏拯民把消息穿过风雪送到该到的地方。
“我不知道胜利两个字怎么写,但我知道什么叫咬牙不退”;“大家都投降了,中国可就没了”
……
这些朴素而坚定的话语,穿越时空,振聋发聩。
04 进京之路
将这些珍贵的抗联文物从吉林山区带到北京展厅,是一条不寻常的路。
“所有出土文物,大到一个瓷碗小到一个纽扣,都有独立编号,被精心保护。”
吉林省博物院抗联史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航介绍,考古团队在红石砬子山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系统性考古发掘,小心翼翼地从冻土中清理出每一件文物。 为了保证这次特展,从11家单位借展的文物,两条线路,日夜兼程,送到北京。 策展团队则深入研究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通过现代展陈语言,让文物“活”起来、“说”出它们的故事。
在展厅入口处,碎片拼成的“9.18”墙面,让人为之一震。
“文物墙上的‘9.18’3个数字是由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文物残片组成的,这些战斗、生产、生活的痕迹,成为了支撑14年抗战重要论断的有力实证。”王航介绍道。
05 听见历史
“他们走了,我们还在;他们不说话,我们替他们说。”
王航表示,这是展览策展人的初衷,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使命。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艰苦的一支抗日武装。孤悬敌后14载,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这些出土文物让抗联历史从文献记载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实体存在。它们沉默却有力地向今人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传递着抗联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山林仍旧沉默,但当我们静心聆听,仿佛能听见抗联战士们穿越时空的呼唤。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好的缅怀。”
来源:中国吉林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